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1章 导论 | 第13-19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3-15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3-14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1.2 研究内容与结构框架 | 第15-17页 |
1.2.1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2.2 结构框架 | 第16-17页 |
1.3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7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4 创新点 | 第18-19页 |
第2章 理论基础及相关文献述评 | 第19-32页 |
2.1 技术创新及其相关理论 | 第19-22页 |
2.1.1 技术创新的概念与内涵 | 第19-21页 |
2.1.2 技术创新理论模式研究 | 第21-22页 |
2.2 高技术与高技术产业相关理论 | 第22-25页 |
2.2.1 高技术的概念与内涵 | 第22-23页 |
2.2.2 高技术产业的概念与内涵 | 第23-24页 |
2.2.3 高技术产业的特点 | 第24-25页 |
2.3 高技术产业研发效率研究述评 | 第25-27页 |
2.3.1 高技术产业研发效率测度研究 | 第25-26页 |
2.3.2 高技术产业研发效率影响因素研究 | 第26-27页 |
2.4 评价方法模型 | 第27-31页 |
2.4.1 数据包络分析模型(DEA) | 第27-28页 |
2.4.2 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法 | 第28-29页 |
2.4.3 Granger因果检验方法 | 第29-30页 |
2.4.4 脉冲响应函数 | 第30-31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3章 高技术产业研发效率评价体系构建 | 第32-42页 |
3.1 指标体系构建思路及原则 | 第32-35页 |
3.1.1 指标体系构建思路 | 第32-33页 |
3.1.2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第33-35页 |
3.2 评价指标体系 | 第35-39页 |
3.2.1 研发效率整体评价指标体系 | 第35-37页 |
3.2.2 研发效率分阶段评价指标体系 | 第37-39页 |
3.3 研发效率评价模型的构建 | 第39-40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0-42页 |
第4章 山东省高技术产业研发效率评价的实证研究 | 第42-69页 |
4.1 山东省高技术产业发展现状 | 第42-47页 |
4.1.1 山东省高技术产业的基本情况 | 第42-44页 |
4.1.2 山东省高技术产业研发投入状况 | 第44-45页 |
4.1.3 山东省高技术产业研发产出状况 | 第45-47页 |
4.2 山东省高技术产业研发效率分析 | 第47-52页 |
4.2.1 山东省高技术产业研发效率测算评价 | 第47-50页 |
4.2.2 山东省高技术产业研发投入冗余产出不足分析 | 第50-52页 |
4.3 山东省高技术产业研发效率两阶段静态分析 | 第52-55页 |
4.3.1 技术开发阶段效率分析 | 第52-53页 |
4.3.2 成果转化阶段效率分析 | 第53-54页 |
4.3.3 研发两阶段效率分析 | 第54-55页 |
4.4 山东省高技术产业研发效率两阶段动态分析 | 第55-61页 |
4.4.1 技术开发阶段效率评价 | 第55-58页 |
4.4.2 成果转化阶段效率评价 | 第58-60页 |
4.4.3 研发效率两阶段动态比较 | 第60-61页 |
4.5 高技术产业研发投入产出的交互影响分析 | 第61-68页 |
4.5.1 数据处理 | 第61页 |
4.5.2 变量平稳性检验 | 第61-62页 |
4.5.3 协整检验 | 第62-63页 |
4.5.4 Granger因果检验 | 第63-65页 |
4.5.5 脉冲响应分析 | 第65-68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第5章 研究结论及对策建议 | 第69-75页 |
5.1 研究结论 | 第69-71页 |
5.2 对策建议 | 第71-73页 |
5.3 研究不足 | 第73页 |
5.4 研究展望 | 第73-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79-80页 |
致谢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