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1 MOOC的起源及在国内的兴起 | 第10页 |
1.1.2 MOOC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关注的焦点 | 第10-11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1-20页 |
1.2.1 MOOC研究现状 | 第11-16页 |
1.2.2 在线学习社会性交互的研究现状 | 第16-19页 |
1.2.3 MOOC讨论区的社会性交互现状 | 第19-20页 |
1.3 研究目标与意义 | 第20-21页 |
1.3.1 研究目标 | 第20页 |
1.3.2 研究意义 | 第20-21页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21-27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21-23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23-27页 |
第2章 社会性交互的理论概述 | 第27-31页 |
2.1 交互 | 第27-28页 |
2.1.1 交互的定义 | 第27页 |
2.1.2 交互的分类 | 第27-28页 |
2.2 社会性交互 | 第28-29页 |
2.2.1 社会性交互的定义 | 第28-29页 |
2.2.2 社会性交互的分类 | 第29页 |
2.2.3 MOOC环境下的社会性交互 | 第29页 |
2.3 社会性交互的理论基础 | 第29-31页 |
第3章 MOOC《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及讨论区的基本情况 | 第31-40页 |
3.1 MOOC《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基本情况 | 第31-33页 |
3.1.1 MOOC《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简介 | 第31-32页 |
3.1.2 选择MOOC《现代教育技术》的缘由 | 第32-33页 |
3.1.3 MOOC《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开展的基本形式 | 第33页 |
3.2 MOOC《现代教育技术》讨论区的基本情况 | 第33-40页 |
3.2.1 讨论区的构成要素与运行机制 | 第33-34页 |
3.2.2 主题帖发布情况与回复数量 | 第34-37页 |
3.2.3 社会性交互文本类型分析 | 第37-40页 |
第4章 讨论区的社会网络交互结构与质量层次分析 | 第40-61页 |
4.1 网络拓扑结构图 | 第40-41页 |
4.1.1 网络交互社群图 | 第40页 |
4.1.2 网络密度 | 第40-41页 |
4.2 参与讨论的网络位置角色分析 | 第41-49页 |
4.2.1 中心性分析 | 第41-47页 |
4.2.2 结构洞的测量 | 第47-49页 |
4.3 凝聚子群分析 | 第49-52页 |
4.4 不同类型参与者的交互内容分析 | 第52-54页 |
4.4.1 不同类型学习者的互动情况 | 第52-53页 |
4.4.2 不同类型参与者的交互时间分布状态 | 第53-54页 |
4.5 不同类型参与者社会性交互的层次质量分析 | 第54-61页 |
4.5.1 Gunawardena的交互质量模型分析 | 第54-55页 |
4.5.2 社会性交互质量层次分析 | 第55-61页 |
第5章 讨论区的社会性交互特征及提升策略 | 第61-67页 |
5.1 讨论区的社会性交互特征 | 第61-63页 |
5.1.1 宏观层面:网络整体结构特征 | 第61页 |
5.1.2 中观层面:网络内部关系特征 | 第61页 |
5.1.3 微观层面:参与者的位置角色及交互特点 | 第61-63页 |
5.2 讨论区社会性交互的提升策略 | 第63-67页 |
5.2.1 鼓励“隐士”参与课程讨论,加强网络关系连接 | 第63页 |
5.2.2 构建学习共同体目标,增强网络内部凝聚力 | 第63页 |
5.2.3 通过头脑风暴探讨,加强师生互动交流 | 第63-64页 |
5.2.4 尝试分层教学设计方法,构建多样化的过程性评价体系 | 第64页 |
5.2.5 采用情感化的设计平台,营造良好的社会性互动环境 | 第64-65页 |
5.2.6 发挥意见领袖的组织能力,培养学习者的良性竞争观念 | 第65-67页 |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67-70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67页 |
6.2 本研究的创新点 | 第67页 |
6.3 研究展望 | 第67-70页 |
6.3.1 研究不足 | 第67-68页 |
6.3.2 研究展望 | 第68-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4页 |
附录 | 第74-111页 |
附录A:整体网络密度 | 第74-75页 |
附录B:点度中心度 | 第75-83页 |
附录C:特征向量中心度 | 第83-90页 |
附录D:中间中心度 | 第90-97页 |
附录E:接近中心性 | 第97-104页 |
附录F:结构洞 | 第104-110页 |
附录G: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110-111页 |
致谢 | 第11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