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缩略语索引 | 第13-1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5-36页 |
1.1 磁性纳米颗粒及其在食品安全领域的应用现状 | 第15-22页 |
1.1.1 磁性纳米颗粒的简述 | 第15页 |
1.1.2 磁性纳米颗粒的磁性性质 | 第15-16页 |
1.1.3 磁性纳米颗粒的主要结构及分类 | 第16-19页 |
1.1.4 磁性纳米颗粒在食品行业中的应用 | 第19-22页 |
1.2 免疫层析技术及其在食品安全领域研究进展 | 第22-28页 |
1.2.1 免疫层析 | 第22-23页 |
1.2.2 免疫层析技术的分类及原理 | 第23-24页 |
1.2.3 免疫层析技术的新型标记物及其在食品安全中的应用 | 第24-28页 |
1.3 参考文献 | 第28-36页 |
第2章 沙门氏菌多克隆抗体制备 | 第36-55页 |
2.1 前言 | 第36-38页 |
2.2 实验材料 | 第38-40页 |
2.2.1 实验动物及菌株 | 第38页 |
2.2.2 主要材料试剂 | 第38-39页 |
2.2.3 主要仪器设备 | 第39页 |
2.2.4 主要试剂及培养基的配制 | 第39-40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40-46页 |
2.3.1 沙门氏菌抗原制备 | 第40-43页 |
2.3.2 动物免疫方案 | 第43-44页 |
2.3.3 动物血清处理 | 第44页 |
2.3.4 ELISA法对血清效价监控 | 第44-45页 |
2.3.5 动物血清的纯化 | 第45-46页 |
2.3.6 多克隆抗体对不同代表菌株亲和能力的评价(间接ELISA法) | 第46页 |
2.4 实验结果 | 第46-53页 |
2.4.1 抗原制备结果 | 第46-49页 |
2.4.2 免疫应答曲线 | 第49-51页 |
2.4.3 多克隆抗体产量 | 第51-52页 |
2.4.4 抗体对不同代表菌株亲和能力的初步分析 | 第52-53页 |
2.5 小结与展望 | 第53页 |
2.6 参考文献 | 第53-55页 |
第3章 沙门氏菌单克隆抗体制备 | 第55-75页 |
3.1 前言 | 第55-56页 |
3.2 实验材料 | 第56-59页 |
3.2.1 生物材料 | 第56页 |
3.2.2 主要材料试剂 | 第56-57页 |
3.2.3 主要设备仪器 | 第57-58页 |
3.2.4 主要试剂、缓冲液及培养基的配制 | 第58-59页 |
3.3 实验方法 | 第59-67页 |
3.3.1 沙门氏菌抗原制备 | 第59页 |
3.3.2 动物免疫方案 | 第59-60页 |
3.3.3 ELISA法对血清效价监控 | 第60页 |
3.3.4 单抗筛选条件优化 | 第60-62页 |
3.3.5 杂交瘤细胞群的制备 | 第62-64页 |
3.3.6 阳性杂交瘤细胞株的筛选与扩大保存 | 第64-65页 |
3.3.7 单克隆抗体腹水的制备 | 第65-66页 |
3.3.8 单克隆抗体腹水纯化 | 第66页 |
3.3.9 单克隆抗体亲和力的验证 | 第66-67页 |
3.4 实验结果 | 第67-73页 |
3.4.1 实验小鼠免疫应答 | 第67-68页 |
3.4.2 单抗筛选条件的优化 | 第68-70页 |
3.4.3 阳性杂交瘤细胞株的筛选 | 第70-72页 |
3.4.4 单克隆抗体亲和力的验证 | 第72-73页 |
3.5 小结及展望 | 第73-75页 |
第4章 基于纳米磁性颗粒的大体系免疫层析法的建立 | 第75-93页 |
4.1 前言 | 第75-77页 |
4.2 实验材料 | 第77-79页 |
4.2.1 主要实验菌株 | 第77页 |
4.2.2 主要材料试剂 | 第77-78页 |
4.2.3 主要仪器设备 | 第78页 |
4.2.4 主要试剂及培养基的配制 | 第78-79页 |
4.3 实验方法 | 第79-83页 |
4.3.1 免疫磁性纳米颗粒制备及偶联pH值的优化 | 第79-80页 |
4.3.2 免疫层析体系的组装 | 第80页 |
4.3.3 免疫磁性纳米颗粒非特异性的消除 | 第80-81页 |
4.3.4 免疫磁性纳米颗粒最大上样的优化 | 第81页 |
4.3.5 大体系磁性纳米颗粒免疫层析法 | 第81页 |
4.3.6 胶体金免疫层析法与纳米磁性颗粒灵敏度的比较 | 第81-82页 |
4.3.7 纳米磁性颗粒与胶体金层析动力学的比较 | 第82-83页 |
4.4 实验结果 | 第83-91页 |
4.4.1 标记的pH值对免疫磁性纳米颗粒的影响 | 第83-85页 |
4.4.2 不同封闭剂对免疫层析的影响 | 第85-86页 |
4.4.3 免疫磁性纳米颗粒最大上样量的优化 | 第86-88页 |
4.4.4 不同免疫层析法灵敏度的比较 | 第88-90页 |
4.4.5 纳米磁性颗粒与胶体金层析动力学的比较 | 第90-91页 |
4.5 小结与展望 | 第91-92页 |
4.6 参考文献 | 第92-93页 |
第5章 基于磁性纳米颗粒的猪霍乱沙门氏菌竞争型免疫层析法 | 第93-112页 |
5.1 前言 | 第93-95页 |
5.2 实验材料 | 第95-99页 |
5.2.1 主要实验菌株 | 第95-96页 |
5.2.2 主要材料试剂 | 第96-97页 |
5.2.3 主要仪器设备 | 第97-98页 |
5.2.4 相关试剂及培养基的配制 | 第98-99页 |
5.3 实验方法 | 第99-103页 |
5.3.1 检测线上竞争抗原的制备及评价 | 第99-100页 |
5.3.2 单克隆抗体的制备与评价 | 第100-101页 |
5.3.3 免疫磁性纳米颗粒的合成与表征 | 第101-102页 |
5.3.4 猪霍乱沙门氏菌竞争免疫层析体系的组装 | 第102页 |
5.3.5 猪霍乱沙门氏菌竞争免疫层析步骤 | 第102页 |
5.3.6 猪霍乱沙门氏菌竞争免疫层析法灵敏度评价 | 第102-103页 |
5.3.7 猪霍乱沙门氏菌竞争免疫层析法特异性评价 | 第103页 |
5.4 实验结果 | 第103-109页 |
5.4.1 竞争抗原评价 | 第103-105页 |
5.4.2 单克隆抗体评价 | 第105-106页 |
5.4.3 免疫磁性纳米颗粒表征 | 第106-107页 |
5.4.4 猪霍乱沙门氏菌竞争免疫层析法灵敏度 | 第107-108页 |
5.4.5 猪霍乱沙门氏菌竞争免疫层析法特异性 | 第108-109页 |
5.5 小结与展望 | 第109页 |
5.6 参考文献 | 第109-112页 |
第6章 基于免疫磁性纳米颗粒的新型AFM1免疫层析法的建立 | 第112-139页 |
6.1 前言 | 第112-117页 |
6.2 材料与仪器 | 第117-120页 |
6.2.1 主要材料试剂 | 第117-118页 |
6.2.2 主要设备 | 第118-119页 |
6.2.3 主要试剂的配制 | 第119-120页 |
6.3 实验方法 | 第120-126页 |
6.3.1 抗AFM1腹水纯化及纯化后评价、验证 | 第120-121页 |
6.3.2 竞争全抗原(AFB1-BSA)的制备 | 第121页 |
6.3.3 免疫磁性纳米颗粒的制备及表征 | 第121-123页 |
6.3.4 层析体系的组装 | 第123页 |
6.3.5 抗体标记量对检测线信号强度和AFM1捕获能力的影响 | 第123-124页 |
6.3.6 两步免疫层析法的操作 | 第124-125页 |
6.3.7 两步免疫层析法的评价 | 第125-126页 |
6.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126-133页 |
6.4.1 两步免疫层析法的优化 | 第126-130页 |
6.4.2 不同方式免疫层析法的灵敏度 | 第130-132页 |
6.4.3 两步免疫层析法的准确度 | 第132-133页 |
6.5 小结与展望 | 第133-135页 |
6.5.1 本章小结 | 第133-134页 |
6.5.2 展望 | 第134-135页 |
6.6 参考文献 | 第135-139页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39-143页 |
7.1 结论 | 第139-141页 |
7.2 展望 | 第141-143页 |
致谢 | 第143-145页 |
作者简介 | 第145-1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