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市干部选拔任用监督机制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一、绪论 | 第10-19页 |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 第10-11页 |
1、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2、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1页 |
(二)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2、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三)论文结构、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论文结构 | 第14-15页 |
2、研究方法 | 第15页 |
(四)理论基础 | 第15-16页 |
(五)相关概念界定 | 第16-17页 |
1、党政领导干部 | 第16-17页 |
2、选拔任用 | 第17页 |
3、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监督机制 | 第17页 |
(六)创新点与不足 | 第17-19页 |
二、R市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监督机制建设 | 第19-27页 |
(一)R市干部选拔任用实践探索 | 第19-22页 |
1、实行干部选拔标准数据化 | 第20-21页 |
2、注重干部识别一线化 | 第21-22页 |
3、推进任前审核规范化 | 第22页 |
(二)R市干部选拔任用监督实践探索 | 第22-27页 |
1、注重过程监督 | 第23-24页 |
2、扩大民主监督 | 第24-25页 |
3、夯实责任追究 | 第25-27页 |
三、R市干部选拔任用监督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 第27-35页 |
(一)R市干部选拔任用监督存在的问题 | 第27-32页 |
1、监督意识薄弱 | 第27-29页 |
2、多元监督合力不够 | 第29-30页 |
3、监督方式单一滞后 | 第30-32页 |
4、监督制度执行不到位 | 第32页 |
(二)R市干部选拔任用监督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 第32-35页 |
1、思想认识没有转变 | 第32-33页 |
2、监督主体权责不明 | 第33页 |
3、监督方法缺乏科学性 | 第33-34页 |
4、监督制度不够健全 | 第34-35页 |
四、完善R市干部选拔任用监督机制的对策 | 第35-43页 |
(一)强化监督意识 | 第35-36页 |
1、提高监督客体接受监督的自觉性 | 第35页 |
2、增强监督主体履职尽责的主动性 | 第35-36页 |
3、培育民主健康的监督文化 | 第36页 |
(二)加强制度建设 | 第36-38页 |
1、完善干部选拔任用全程纪实制度 | 第36页 |
2、实行科级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制度 | 第36-37页 |
3、完善干部调整预审报备制度 | 第37页 |
4、建立责任追究制度 | 第37页 |
5、完善干部监督联席会议制度 | 第37-38页 |
(三)完善程序监督 | 第38-39页 |
1、把好推荐关 | 第38页 |
2、把好考察关 | 第38-39页 |
3、把好讨论决定关 | 第39页 |
(四)健全组织网络 | 第39-43页 |
1、组织监督 | 第39-40页 |
2、联合监督 | 第40-41页 |
3、民主监督 | 第41-42页 |
4、“三圈”监督 | 第42-43页 |
结论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7页 |
个人简历 | 第47-48页 |
致谢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