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一、绪论 | 第11-16页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1、研究背景 | 第11页 |
2、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12-14页 |
1、研究现状 | 第12页 |
2、文献综述 | 第12-14页 |
(三)研究思路、理论工具及研究方法 | 第14-16页 |
1、研究思路 | 第14页 |
2、理论工具 | 第14页 |
3、研究方法 | 第14-16页 |
二、“微腐败”的概念及特征 | 第16-18页 |
(一)“微腐败”概念 | 第16页 |
(二)“微腐败”特征 | 第16-18页 |
1、“微腐败”主体的特定性 | 第16-17页 |
2、“微腐败”形式的易变性 | 第17页 |
3、“微腐败”多发且数额小 | 第17页 |
4、“微腐败”后果的严重性 | 第17-18页 |
三、H县基层“微腐败”的表现形式及危害 | 第18-23页 |
(一)H县“微腐败”数据采集及依据 | 第18页 |
1、H县“微腐败”数据采集 | 第18页 |
2、H县“微腐败”数据采集的依据 | 第18页 |
(二)H县基层“微腐败”的表现形式 | 第18-22页 |
1、H县“微腐败”的易发人群 | 第19页 |
2、H县“微腐败”的表现形式 | 第19-21页 |
3、H县“微腐败”的发展趋势 | 第21-22页 |
(三)H县基层“微腐败”的危害 | 第22-23页 |
1、侵蚀了党的执政根基 | 第22页 |
2、损害了群众的切身利益 | 第22页 |
3、挥霍了群众对党的信任 | 第22-23页 |
四、H县基层“微腐败”治理的主要内容及成效 | 第23-32页 |
(一)治理理念变化:从注重大案要案到“老虎”“苍蝇”一起打 | 第23页 |
(二)治理体制完善:成立了新的反腐机构 | 第23-24页 |
1、成立县委巡察工作办公室 | 第23-24页 |
2、成立县监察委员会 | 第24页 |
(三)治理方式创新:纪检、监察、巡察等多部门综合治理 | 第24-30页 |
1、探索推行“微权四化”廉政体系 | 第24-25页 |
2、推行“四化三查三治”工作机制 | 第25-28页 |
3、开展乡镇巡察和村居巡察 | 第28-29页 |
4、开展综合治理 | 第29-30页 |
(四)治理效果显现:群众反腐满意度增加 | 第30-32页 |
1、“微腐败”数量得到遏制 | 第30-31页 |
2、脱贫攻坚工作有效提升 | 第31页 |
3、基层组织建设得以规范 | 第31页 |
4、群众反腐满意度增加 | 第31-32页 |
五、H县基层“微腐败”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32-36页 |
(一)H县基层“微腐败”治理存在的问题 | 第32-33页 |
1、体制方面表现为乡镇纪委、村级监委职能虚职化 | 第32页 |
2、制度方面存在着治理流于形式的漏洞 | 第32-33页 |
3、执行方面的查处力度不够 | 第33页 |
4、举报方面的机制不健全 | 第33页 |
(二)H县基层“微腐败”治理不完善的原因 | 第33-36页 |
1、“微权四化”体制机制不完善 | 第33-34页 |
2、基层干部法纪观念淡薄 | 第34页 |
3、乡村权力运行机制不规范 | 第34-35页 |
4、基层政治生态不良 | 第35-36页 |
六、完善基层“微腐败”的治理对策 | 第36-44页 |
(一)净化基层政治生态 | 第36-37页 |
1、将综合治理与扫黑除恶及扶贫领域腐败问题深度结合 | 第36页 |
2、将综合治理工作深度融入村居巡察体系 | 第36-37页 |
3、将综合治理压茬推进实现治理百村以上目标 | 第37页 |
(二)探索推行智慧纪检 | 第37-40页 |
1、完善行政审批和电子监察平台 | 第37-38页 |
2、健全监督和监督的再监督体系 | 第38-39页 |
3、夯实“两个责任”的落实 | 第39-40页 |
(三)推行权力清单制度 | 第40-42页 |
1、对权力运行实行全程控制 | 第41页 |
2、坚持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 第41页 |
3、重建“监督的再监督”逻辑体系 | 第41-42页 |
(四)完善权力公开和监督机制 | 第42-44页 |
1、对权力全程监督 | 第42页 |
2、规范权力运行 | 第42-44页 |
结语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7页 |
致谢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