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7-13页 |
·选题的社会背景 | 第7-8页 |
·选题的研究意义 | 第8页 |
·理论意义 | 第8页 |
·现实意义 | 第8页 |
·选题的相关研究现状 | 第8-11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8-10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11-13页 |
·研究思路 | 第11-12页 |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第二章 新时期我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概况 | 第13-24页 |
·新时期我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工作范围 | 第13-16页 |
·德育建设 | 第13-14页 |
·管理与服务 | 第14-15页 |
·综合素质教育 | 第15-16页 |
·新时期我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 | 第16-18页 |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地位 | 第16页 |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功能 | 第16-17页 |
·新时期社会环境的复杂性进一步突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 | 第17-18页 |
·新时期引入相关学科推进我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必要性 | 第18-24页 |
·新时期我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难题 | 第18-19页 |
·新时期我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暴露不足 | 第19-21页 |
·新时期必须引入相关学科推动我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 | 第21-24页 |
第三章 学校社会工作概述 | 第24-32页 |
·社会工作 | 第24-25页 |
·社会工作的概念和发展 | 第24页 |
·社会工作的基本理念 | 第24-25页 |
·学校社会工作——社会工作的重要服务领域之一 | 第25-32页 |
·学校社会工作溯源 | 第25-26页 |
·学校社会工作的定义 | 第26页 |
·学校社会工作的功能 | 第26-27页 |
·学校社会工作的服务对象和内容 | 第27-29页 |
·学校社会工作的工作模式 | 第29-30页 |
·学校社会工作的工作方法 | 第30-32页 |
第四章 新时期我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引入学校社会工作的可行性 | 第32-42页 |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与学校社会工作的比较为引入奠定理论可行性 | 第32-38页 |
·理论基础的比较 | 第32-33页 |
·价值取向的比较 | 第33-34页 |
·工作原则的比较 | 第34-35页 |
·服务对象的比较 | 第35-36页 |
·工作范围的比较 | 第36-37页 |
·工作方法的比较 | 第37-38页 |
·学校社会工作的成功实践为引入提供现实可行性 | 第38-42页 |
·国外开展学校社会工作的有益经验 | 第38页 |
·香港开展学校社会工作的有益经验 | 第38-39页 |
·我国大陆学校社会工作试点成功 | 第39-42页 |
第五章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对学校社会工作的引入 | 第42-59页 |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引入学校社会工作理念 | 第42-44页 |
·平等尊重的理念 | 第42-43页 |
·助人自助的理念 | 第43页 |
·服务至上的理念 | 第43-44页 |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引入学校社会工作模式 | 第44-47页 |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引入传统治疗模式 | 第44-45页 |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引入学校变迁模式 | 第45-46页 |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引入社区学校模式 | 第46-47页 |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引入社会互动模式 | 第47页 |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引入学校社会工作方法 | 第47-54页 |
·学校个案工作方法的运用 | 第48-50页 |
·学校小组工作方法的运用 | 第50-52页 |
·学校社区工作方法的运用 | 第52-54页 |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引入学校社会工作队伍建设的经验 | 第54-59页 |
·重新定位角色 | 第54-55页 |
·科学分类发展 | 第55页 |
·强化素质培训 | 第55-56页 |
·建构有效机制 | 第56-59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59-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4页 |
附录:作者就读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学术成果清单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