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11-1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3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3-14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3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3 研究对象与内容 | 第14-15页 |
1.3.1 研究对象 | 第14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4 研究方法与框架 | 第15-18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1.4.2 研究框架 | 第17-18页 |
2 国内外特色小城镇发展综述及相关理论研究 | 第18-30页 |
2.1 特色小城镇发展综述 | 第18-24页 |
2.1.1 国外特色小城镇发展综述 | 第18-21页 |
2.1.2 国内特色小(城)镇发展综述 | 第21-24页 |
2.1.2.1 特色小(城)镇的相关概念 | 第21-22页 |
2.1.2.2 特色小(城)镇的形成与发展 | 第22-24页 |
2.2 特色小(城)镇相关理论研究 | 第24-27页 |
2.2.1 国外特色小(城)镇发展理念综述 | 第24页 |
2.2.2 国内特色小(城)镇相关研究综述 | 第24-27页 |
2.3 地域元素再生理论相关研究 | 第27-29页 |
2.3.1 地域元素再生理论的相关概念 | 第27-28页 |
2.3.2 地域元素再生理论的必要性 | 第28-29页 |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3 辽宁特色小城镇的发展分析 | 第30-42页 |
3.1 辽宁特色小城镇发展基础 | 第30-31页 |
3.1.1 政策基础 | 第30页 |
3.1.2 资源基础 | 第30-31页 |
3.1.3 经济基础 | 第31页 |
3.2 辽宁特色小城镇发展现状 | 第31-34页 |
3.2.1 经济发展现状 | 第31-32页 |
3.2.2 社会发展现状 | 第32-33页 |
3.2.3 环境发展现状 | 第33页 |
3.2.4 类型发展现状 | 第33-34页 |
3.2.5 小结 | 第34页 |
3.3 辽宁特色小城镇主要特征 | 第34-36页 |
3.3.1 产业主导方向以特色旅游为主 | 第35页 |
3.3.2 空间规划范围以行政区划为主 | 第35页 |
3.3.3 小镇投资主体以地方企业为主 | 第35-36页 |
3.4 辽宁特色小城镇存在问题 | 第36-41页 |
3.4.1 产业定位的特色性与先进性不足 | 第36-38页 |
3.4.2 功能结构的复合度与集聚度不足 | 第38-39页 |
3.4.3 地域文化的保护度与传承性不足 | 第39页 |
3.4.4 基础设施的完善度与效率性不足 | 第39-40页 |
3.4.5 小镇尺度的人性化与舒适度不足 | 第40页 |
3.4.6 政府机构的政绩性与地产性过高 | 第40-41页 |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4 地域元素再生视角下特色小城镇案例分析与对比研究 | 第42-60页 |
4.1 国外地域元素再生视角下典型特色小城镇案例分析 | 第42-46页 |
4.1.1 法国格拉斯特色小镇(Grasse) | 第42-44页 |
4.1.2 瑞士卢塞恩特色小镇(Luzern) | 第44-46页 |
4.2 浙江地域元素再生视角下典型特色小城镇案例分析 | 第46-50页 |
4.2.1 浙江杭州梦想小镇 | 第46-49页 |
4.2.2 浙江永康方岩小镇 | 第49-50页 |
4.3 地域元素再生视角下典型特色小城镇对比分析 | 第50-58页 |
4.3.1 概念内涵对比 | 第50-52页 |
4.3.2 产业维度对比 | 第52页 |
4.3.3 功能维度对比 | 第52-53页 |
4.3.4 文化维度对比 | 第53-54页 |
4.3.5 空间维度对比 | 第54-58页 |
4.3.6 制度维度对比 | 第58页 |
本章小结 | 第58-60页 |
5 地域元素再生视角下辽宁特色小城镇的规划策略 | 第60-73页 |
5.1 产业维度 | 第60-63页 |
5.1.1 利用地域资源禀赋,打造根植地域的产业定位 | 第60-61页 |
5.1.2 优化产业空间结构,构建生态健全的产业体系 | 第61-63页 |
5.2 功能维度 | 第63-65页 |
5.2.1 培育复合功能空间,强化功能结构的多样耦合 | 第63-65页 |
5.2.2 科学规划小镇用地,实现镇域土地的充分利用 | 第65页 |
5.3 文化维度 | 第65-67页 |
5.3.1 梳理地域传统文化,重构独具特色的文化体系 | 第65-66页 |
5.3.2 根植地域传统文化,构建层次清晰的开发模式 | 第66-67页 |
5.4 空间维度 | 第67-70页 |
5.4.1 强化城镇肌理延续,构建有机灵活的空间结构 | 第67页 |
5.4.2 组织小镇特色景观,形成独具特色的空间风貌 | 第67-68页 |
5.4.3 倡导宜人空间尺度,塑造特色活力的公共空间 | 第68-69页 |
5.4.4 统筹安排内外交通,打造绿色便捷的交通体系 | 第69页 |
5.4.5 完善服务配套设施,提高小镇的人居环境品质 | 第69-70页 |
5.5 制度维度 | 第70-72页 |
5.5.1 明确制度建设原则,健全特色小城镇制度体系 | 第70-71页 |
5.5.2 创新体制机制建设,保障特色小城镇有序建设 | 第71-72页 |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6 地域元素再生视角下辽宁特色小镇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73-86页 |
6.1 辽宁特色小城镇评价体系建立的目的 | 第73页 |
6.2 辽宁特色小城镇评价原则与方法 | 第73-74页 |
6.2.1 评估原则 | 第73-74页 |
6.2.2 评估方法 | 第74页 |
6.3 辽宁特色小城镇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74-80页 |
6.3.0 评估维度的构建 | 第74页 |
6.3.1 产业维度的评价指标选择 | 第74-75页 |
6.3.2 功能维度的评价指标选择 | 第75-76页 |
6.3.3 文化维度的评价指标选择 | 第76页 |
6.3.4 空间维度的评价指标选择 | 第76-77页 |
6.3.5 制度维度的评价指标选择 | 第77-79页 |
6.3.6 特色小镇发展水平评估指标体系建构 | 第79-80页 |
6.4 辽宁特色小城镇评价指标体系赋权 | 第80-85页 |
6.4.1 评价体系赋权原则 | 第80页 |
6.4.2 评价体系赋权方法 | 第80-81页 |
6.4.3 评价体系赋权程序 | 第81-85页 |
6.4.4 评价体系赋权结果 | 第85页 |
本章小结 | 第85-86页 |
7 地域元素再生视角下辽宁特色小城镇规划模式的实例应用——以辽阳市草莓小镇为例 | 第86-103页 |
7.1 项目概况 | 第86-88页 |
7.1.1 项目缘起 | 第86页 |
7.1.2 区位交通概况 | 第86-87页 |
7.1.3 产业经济概况 | 第87页 |
7.1.4 地形地貌概况 | 第87-88页 |
7.2 辽阳草莓小镇发展现状评价 | 第88-92页 |
7.2.1 标准选择与数据来源 | 第88页 |
7.2.2 产业维度评价 | 第88-89页 |
7.2.3 功能维度评价 | 第89-90页 |
7.2.4 文化维度评价 | 第90页 |
7.2.5 空间维度评价 | 第90-91页 |
7.2.6 制度维度评价 | 第91页 |
7.2.7 小结 | 第91-92页 |
7.3 地域元素再生视角下辽阳草莓小镇的规划设计策略 | 第92-102页 |
7.3.1 产业维度——产业梳理与重构 | 第92-94页 |
7.3.2 功能维度——功能植入与耦合 | 第94-95页 |
7.3.3 文化维度——文化再生与融合 | 第95-97页 |
7.3.4 空间维度——空间梳理与重塑 | 第97-101页 |
7.3.5 制度维度——制度保障与创新 | 第101-102页 |
本章小结 | 第102-103页 |
结论 | 第103-105页 |
研究展望 | 第105-106页 |
参考文献 | 第106-112页 |
附录A 特色小城镇评价体系专家打分调查问卷 | 第112-114页 |
附录B 图表目录 | 第114-117页 |
附录C 评价体系的相关赋值标准与打分细则 | 第117-11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119-120页 |
致谢 | 第120-12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