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1 绪论 | 第8-2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1.1.1 我国大型封闭街区模式的特征与问题 | 第8页 |
1.1.2 城市公共空间的失落 | 第8-9页 |
1.1.3 街区制的提出 | 第9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9-10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9-10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1.3 研究对象与相关概念界定 | 第10-12页 |
1.3.1 街区 | 第10-11页 |
1.3.2 街区制 | 第11页 |
1.3.3 街区制住区 | 第11页 |
1.3.4 城市公共空间 | 第11-12页 |
1.4 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综述 | 第12-19页 |
1.4.1 街区制相关研究 | 第12-16页 |
1.4.2 城市公共空间相关研究 | 第16-19页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9-22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1.5.2 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1.5.3 技术路线 | 第21-22页 |
2 街区制城市公共空间基础研究 | 第22-41页 |
2.1 西方街区制空间的发展历程 | 第22-33页 |
2.1.1 历史演进 | 第22-32页 |
2.1.2 影响因素 | 第32-33页 |
2.2 街区制空间的基本单元尺度 | 第33-36页 |
2.2.1 相关建设经验 | 第33-35页 |
2.2.2 相关理论阐述 | 第35-36页 |
2.3 街区制城市公共空间的基本特征 | 第36-41页 |
2.3.1 边界明确,界面连续 | 第36-37页 |
2.3.2 整合再分,转化灵活 | 第37-39页 |
2.3.3 尺度宜人,步行友好 | 第39-40页 |
2.3.4 空间丰富,形式多样 | 第40-41页 |
3 城市层面的设计方法:整体空间格局的构建 | 第41-59页 |
3.1 城市公共空间的均质化布置 | 第41-47页 |
3.1.1 占据独立街区的公共空间 | 第41-44页 |
3.1.2 更新街区内部的公共空间 | 第44-47页 |
3.2 城市公共空间的层级化配置 | 第47-53页 |
3.2.1 由上至下的等级划分 | 第47-50页 |
3.2.2 由下至上的细胞生成 | 第50-53页 |
3.3 城市公共空间的网络化构建 | 第53-59页 |
3.3.1 独立地块的廊道化连接 | 第53-56页 |
3.3.2 街道空间的网络状统合 | 第56-59页 |
4 街区层面的设计方法:局部空间构架的完善 | 第59-80页 |
4.1 “化整为零”的建构策略 | 第59-63页 |
4.1.1 地块细分下的独立空间生成 | 第59-61页 |
4.1.2 肌理延续后的琐碎空间利用 | 第61-63页 |
4.2 “化零为整”的建构策略 | 第63-68页 |
4.2.1 封闭路段形成合并街区 | 第63-66页 |
4.2.2 渠化交叉整合空间形态 | 第66-68页 |
4.3 街道空间的生活化设计 | 第68-74页 |
4.3.1 界面连续的街道空间 | 第68-71页 |
4.3.2 街道共享与慢行设计 | 第71-74页 |
4.4 街道空间的立体化设计 | 第74-80页 |
4.4.1 向空中拓展 | 第75-77页 |
4.4.2 向地下拓展 | 第77-80页 |
5 建筑层面的设计方法:具体空间的营造 | 第80-97页 |
5.1 建筑与公共空间的围合 | 第80-88页 |
5.1.1 “中断街墙”形成公共空间 | 第81-84页 |
5.1.2 “围而不合”形成庭院空间 | 第84-88页 |
5.2 公共空间的立体化拓展 | 第88-92页 |
5.2.1 底层架空 | 第88-90页 |
5.2.2 露台开放 | 第90-92页 |
5.3 建筑与公共空间的耦合 | 第92-97页 |
5.3.1 外部与内部的界限模糊 | 第92-94页 |
5.3.2 垂直与水平的界限模糊 | 第94-97页 |
6 街区制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方法总结、建设阻力与实施对策 | 第97-110页 |
6.1 设计方法总结与推演 | 第97-102页 |
6.2 建设阻力 | 第102-104页 |
6.2.1 传统街区模式的思维定式 | 第102页 |
6.2.2 当前规划体系与规范限制 | 第102-103页 |
6.2.3 当前开发与管理模式制约 | 第103-104页 |
6.3 实施对策 | 第104-110页 |
6.3.1 规范街区模式,夯实城市肌理 | 第104-105页 |
6.3.2 调整规划体系,注重城市设计 | 第105-106页 |
6.3.3 转变经营模式,提供开发奖励 | 第106-108页 |
6.3.4 强化公众参与,完善评价体系 | 第108-110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110-113页 |
7.1 研究结论 | 第110-111页 |
7.2 研究展望 | 第111-112页 |
7.3 不足之处 | 第112-113页 |
参考文献 | 第113-117页 |
图表目录 | 第117-12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125-126页 |
致谢 | 第126-12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