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2-25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14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20页 |
一、公共服务问责概念研究 | 第14-16页 |
二、公共服务问责类型研究 | 第16-17页 |
三、公共服务问责工具的研究 | 第17页 |
四、公共服务问责影响因素研究 | 第17-18页 |
五、建立有效问责机制研究 | 第18-19页 |
六、文献综述小结 | 第19-20页 |
第三节 总体思路、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一、研究思路 | 第20页 |
二、主要内容 | 第20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第四节 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21页 |
第五节 相关概念 | 第21-25页 |
一、责任 | 第21-22页 |
二、问责 | 第22页 |
三、公共服务问责 | 第22-23页 |
四、公共服务全生命周期 | 第23-24页 |
五、公共服务全生命周期问责机制 | 第24-25页 |
第二章 公共服务全生命周期问责机制的理论基础与运用 | 第25-29页 |
第一节 委托代理理论 | 第25-26页 |
第二节 利益相关者理论 | 第26-28页 |
第三节 问责承诺理论 | 第28-29页 |
第三章 公共服务全生命周期问责的结构体系 | 第29-52页 |
第一节 公共服务全生命周期问责的作用 | 第29-32页 |
一、正面作用 | 第29-31页 |
二、负面作用 | 第31-32页 |
第二节 公共服务全生命周期问责的主体 | 第32-35页 |
一、公民 | 第32-33页 |
二、政府部门 | 第33-34页 |
三、第三方独立机构 | 第34-35页 |
第三节 公共服务全生命周期问责的客体 | 第35-38页 |
一、政府部门 | 第35-36页 |
二、非政府组织 | 第36-37页 |
三、私营企业 | 第37-38页 |
第四节 公共服务全生命周期问责的手段 | 第38-47页 |
一、获取信息的手段 | 第38-40页 |
二、发起问责的手段 | 第40-42页 |
三、进行辩论的手段 | 第42-43页 |
四、作出处理的手段 | 第43-46页 |
五、给予救济的手段 | 第46-47页 |
第五节 公共服务全生命周期问责的保障 | 第47-49页 |
一、责任明确 | 第47页 |
二、信息公开 | 第47-48页 |
三、公众参与 | 第48页 |
四、绩效评价 | 第48-49页 |
五、完善合同 | 第49页 |
第六节 公共服务全生命周期问责的标准 | 第49-52页 |
一、违规责任 | 第49-50页 |
二、过失责任 | 第50页 |
三、失范责任 | 第50页 |
四、低效责任 | 第50-52页 |
第四章 公共服务问责机制的全生命周期运行分析 | 第52-76页 |
第一节 公共服务全生命周期的内涵及问责内容 | 第52-63页 |
一、需求识别 | 第52-54页 |
二、供给决策 | 第54-56页 |
三、资源投入 | 第56-58页 |
四、生产与供给 | 第58-60页 |
五、公众消费并获得效用 | 第60-62页 |
六、绩效评价 | 第62-63页 |
第二节 公共服务全生命周期主要问责关系 | 第63-71页 |
一、消费者对生产者的问责 | 第63-66页 |
二、消费者对提供者的问责 | 第66-67页 |
三、提供者对生产者的问责 | 第67-71页 |
第三节 全生命周期问责机制动态分析 | 第71-76页 |
一、公共服务问责准备 | 第71-72页 |
二、公共服务问责实施 | 第72-74页 |
三、公共服务问责结果公布 | 第74页 |
四、公共服务问责救济 | 第74-76页 |
第五章 我国公共服务问责机制存在的问题 | 第76-83页 |
第一节 公共服务全生命周期问责缺失 | 第76-77页 |
一、行政问责机制不能适用所有公共服务问责 | 第76-77页 |
二、社会问责机制发育不完全、不平衡 | 第77页 |
三、各个问责机制之间存在问责冲突 | 第77页 |
第二节 问责程序流于形式 | 第77-79页 |
一、发起问责主体分散且力量不均衡 | 第78页 |
二、存在只问不究、问而无责的情况 | 第78-79页 |
三、问责程序不规范 | 第79页 |
第三节 问责主体缺乏活力 | 第79-81页 |
一、公民问责参与意识不强 | 第79-80页 |
二、问责主体地位不平等、力量悬殊 | 第80页 |
三、问责者权利保护不到位 | 第80-81页 |
第四节 问责手段陈旧落后 | 第81-83页 |
一、获取信息方式落后 | 第81页 |
二、发起问责渠道单一 | 第81-82页 |
三、辩论方式受到地域限制 | 第82-83页 |
第六章 构建和完善我国公共服务问责机制的对策建议 | 第83-89页 |
第一节 发展公共服务全生命周期问责 | 第83-84页 |
一、出台《公共服务法》 | 第83页 |
二、配套公共服务全生命周期问责机制 | 第83-84页 |
三、整合社会信用评价体系 | 第84页 |
第二节 推进问责程序实质化 | 第84-86页 |
一、平衡问责主体力量 | 第85页 |
二、加强公共服务问责结果的公开 | 第85页 |
三、完善公共服务问责程序 | 第85-86页 |
第三节 增强问责机制动力 | 第86-87页 |
一、培育公共服务问责文化 | 第86页 |
二、提高公共服务问责主体地位 | 第86-87页 |
三、加强公共服务问责者的权利保护 | 第87页 |
第四节 创新问责方式 | 第87-89页 |
一、运用大数据获取公共服务问责资料 | 第87-88页 |
二、创新多主体联动问责方式 | 第88页 |
三、建立公共服务全生命周期问责互联网平台 | 第88-89页 |
结论 | 第89-90页 |
参考文献 | 第90-93页 |
致谢 | 第93-94页 |
个人简历 | 第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