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7-13页 |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第7-8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8-11页 |
1.2.1 隧道浅埋偏压快速修筑技术研究现状 | 第8-10页 |
1.2.2 高海拔季节性冻土隧道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1-13页 |
第二章 浅埋软弱围岩隧道快速进洞及不良工况处理方案研究 | 第13-27页 |
2.1 偏压隧道快速进洞方案研究 | 第13-19页 |
2.1.1 工程概况 | 第13页 |
2.1.2 隧道施工方案 | 第13-17页 |
2.1.3 进洞实施方案 | 第17-19页 |
2.2 隧道初期支护侵限处理方案研究 | 第19-23页 |
2.2.1 桦皮岭隧道进口洞口段水文地质情况 | 第19页 |
2.2.2 桦皮岭隧道进口初支变形情况 | 第19页 |
2.2.3 初支侵限原因分析 | 第19-20页 |
2.2.4 侵限段初支换拱处理方案 | 第20-21页 |
2.2.5 侵限段初支换拱处理具体措施 | 第21-23页 |
2.3 隧道大变形处理方案研究 | 第23-25页 |
2.3.1 隧道变形概况 | 第23页 |
2.3.2 隧道变形原因分析 | 第23-24页 |
2.3.3 隧道变形处理方案 | 第24-25页 |
2.4 小结 | 第25-27页 |
第三章 浅埋软弱围岩隧道快速进洞方法及稳定性控制技术研究 | 第27-43页 |
3.1 原进洞设计情况 | 第28-30页 |
3.1.1 工程地质条件 | 第28页 |
3.1.2 原设计进洞情况 | 第28-30页 |
3.2 快速进洞方案 | 第30-39页 |
3.2.1 开挖方法比选 | 第30-35页 |
3.2.2 支护参数优化 | 第35-37页 |
3.2.3 稳定性控制措施分析 | 第37-39页 |
3.3 现场监测和效果评价 | 第39-41页 |
3.4 小结 | 第41-43页 |
第四章 季冻区隧道冬季施工及防寒保温技术研究 | 第43-60页 |
4.1 计算模型及相应参数设置 | 第43-47页 |
4.1.1 通风管布置与模型设计 | 第43-46页 |
4.1.2 计算参数确定 | 第46页 |
4.1.3 边界条件设置 | 第46-47页 |
4.2 建设期隧道气体温度场及速度场模拟 | 第47-54页 |
4.2.1 隧道气体速度场模拟研究 | 第49-50页 |
4.2.2 隧道气体温度场模拟研究 | 第50-52页 |
4.2.3 隧道围岩温度场模拟研究 | 第52-54页 |
4.3 隧道防寒保温技术研究 | 第54-59页 |
4.3.1 冬季隧道施工质量保证措施 | 第54-55页 |
4.3.2 隧道中心水沟排水保温措施 | 第55-57页 |
4.3.3 隧道保温材料设防保温措施 | 第57-59页 |
4.4 小结 | 第59-60页 |
第五章 隧道综合应用系统设计及直管工班模式研究 | 第60-73页 |
5.1 隧道综合应用方案设计 | 第60-69页 |
5.1.1 系统简介、设计原则与依据 | 第60-61页 |
5.1.2 隧道综合应用系统组成架构 | 第61-62页 |
5.1.3 隧道综合应用系统工作原理 | 第62-66页 |
5.1.4 隧道综合应用系统主要设备介绍 | 第66-69页 |
5.2 隧道直管工班模式研究 | 第69-72页 |
5.2.1 工班的地位和作用 | 第69页 |
5.2.2 隧道施工组织模式的历史沿革 | 第69-70页 |
5.2.3 各种管理模式的优缺点 | 第70-71页 |
5.2.4 隧道直管工班的管理创新 | 第71-72页 |
5.3 小结 | 第72-73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3-75页 |
6.1 结论 | 第73-74页 |
6.2 展望 | 第74-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7页 |
致谢 | 第77-78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