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5-26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5-16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6-17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6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6-17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7-24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7-20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20-23页 |
1.3.3 研究发展趋势 | 第23-24页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24-25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24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24-25页 |
1.5 主要创新点 | 第25-26页 |
2 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支撑 | 第26-43页 |
2.1 大学生隐性政治教育相关概念界定 | 第26-31页 |
2.1.1 思想政治教育 | 第27-28页 |
2.1.2 显性思想政治教育 | 第28页 |
2.1.3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 第28-29页 |
2.1.4 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 第29-31页 |
2.2 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 | 第31-39页 |
2.2.1 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理论 | 第31-32页 |
2.2.2 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 第32-33页 |
2.2.3 马克思主义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 | 第33-34页 |
2.2.4 中国共产党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理论 | 第34-39页 |
2.3 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对相关学科的理论借鉴 | 第39-42页 |
2.3.1 心理学的内隐学习理论 | 第39-40页 |
2.3.2 管理学的激励理论 | 第40-41页 |
2.3.3 社会学的社会交换理论 | 第41-42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3 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构成要素 | 第43-62页 |
3.1 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 | 第43-45页 |
3.1.1 核心主体 | 第44页 |
3.1.2 骨干主体 | 第44-45页 |
3.1.3 基础主体 | 第45页 |
3.2 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 | 第45-48页 |
3.2.1 学生党员 | 第47页 |
3.2.2 学生干部 | 第47页 |
3.2.3 普通学生 | 第47-48页 |
3.2.4 特殊学生 | 第48页 |
3.3 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 第48-52页 |
3.3.1 思想教育 | 第49-50页 |
3.3.2 政治教育 | 第50-51页 |
3.3.3 道德教育 | 第51页 |
3.3.4 心理健康教育 | 第51-52页 |
3.4 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 第52-56页 |
3.4.1 感染教育法 | 第52-53页 |
3.4.2 体验教育法 | 第53页 |
3.4.3 示范教育法 | 第53-54页 |
3.4.4 激励教育法 | 第54-55页 |
3.4.5 咨询辅导法 | 第55页 |
3.4.6 自我教育法 | 第55-56页 |
3.5 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 | 第56-58页 |
3.5.1 物质载体 | 第56页 |
3.5.2 文化载体 | 第56-57页 |
3.5.3 管理载体 | 第57页 |
3.5.4 实践载体 | 第57页 |
3.5.5 传媒载体 | 第57-58页 |
3.5.6 网络载体 | 第58页 |
3.5.7 人际关系载体 | 第58页 |
3.6 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 | 第58-60页 |
3.6.1 现实环境 | 第59页 |
3.6.2 虚拟环境 | 第59-60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60-62页 |
4 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运行机理 | 第62-80页 |
4.1 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运行过程 | 第62-66页 |
4.1.1 设计和准备 | 第62-64页 |
4.1.2 实施和引导 | 第64-65页 |
4.1.3 评估和强化 | 第65-66页 |
4.2 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过程分析 | 第66-69页 |
4.2.1 认知过程 | 第66-68页 |
4.2.2 情感过程 | 第68页 |
4.2.3 意志过程 | 第68-69页 |
4.3 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运行机制 | 第69-72页 |
4.3.1 导向机制 | 第69-70页 |
4.3.2 暗示机制 | 第70页 |
4.3.3 动力机制 | 第70-71页 |
4.3.4 接受机制 | 第71-72页 |
4.4 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规律 | 第72-74页 |
4.4.1 转化促进律 | 第72-73页 |
4.4.2 融合引导律 | 第73页 |
4.4.3 契合激发律 | 第73-74页 |
4.5 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控制原则 | 第74-79页 |
4.5.1 方向性与隐蔽性相结合 | 第74-76页 |
4.5.2 主导性与多样性相结合 | 第76-77页 |
4.5.3 系统性与渗透性相结合 | 第77-78页 |
4.5.4 创新性与主体性相结合 | 第78-79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79-80页 |
5 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现状考察 | 第80-106页 |
5.1 问卷调查的基本情况 | 第80-97页 |
5.1.1 调查方案 | 第80-81页 |
5.1.2 统计结果 | 第81-97页 |
5.2 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 第97-101页 |
5.2.1 主动开展隐性教育的意识不强 | 第97-99页 |
5.2.2 “三全”育人模式没有真正建立 | 第99-100页 |
5.2.3 教育活动还不能适应学生需要 | 第100页 |
5.2.4 社会环境与学校思想教育脱节 | 第100-101页 |
5.3 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存在问题的归因分析 | 第101-105页 |
5.3.1 教育理念的束缚 | 第102页 |
5.3.2 组织领导的局限 | 第102-103页 |
5.3.3 教育方法的滞后 | 第103-104页 |
5.3.4 多元文化的冲击 | 第104-105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05-106页 |
6 强化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 第106-126页 |
6.1 更新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理念 | 第106-110页 |
6.1.1 实践育人 | 第106-108页 |
6.1.2 环境育人 | 第108-109页 |
6.1.3 协同育人 | 第109-110页 |
6.2 强化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保障 | 第110-113页 |
6.2.1 掌握主动权 | 第110-111页 |
6.2.2 明确管理权 | 第111-112页 |
6.2.3 抓住话语权 | 第112-113页 |
6.3 改进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举措 | 第113-124页 |
6.3.1 创新教育方法 | 第113-120页 |
6.3.2 开发教育载体 | 第120-123页 |
6.3.3 优化教育环境 | 第123-124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24-126页 |
结论 | 第126-127页 |
参考文献 | 第127-132页 |
附录 | 第132-13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34-135页 |
致谢 | 第135-137页 |
附件 | 第13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