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3页 |
1.1 引言 | 第12页 |
1.2 自动化焊接工作站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20页 |
1.2.1 焊接工作站系统 | 第12-13页 |
1.2.2 焊接工件工装技术 | 第13-18页 |
1.2.3 铝合金自动化焊接 | 第18-19页 |
1.2.4 焊接机器人发展现状 | 第19-20页 |
1.2.5 长焊缝的研究和应用现状 | 第20页 |
1.3 课题来源和研究意义 | 第20-21页 |
1.4 本文研究主要内容 | 第21-23页 |
第二章 焊接机器人工作站整体方案设计 | 第23-37页 |
2.1 铝合金保险杠工艺特点 | 第23-26页 |
2.1.1 铝合金保险杠简介 | 第23页 |
2.1.2 铝合金保险杠生产工艺规划及流程 | 第23-24页 |
2.1.3 铝合金保险杠焊接特点 | 第24页 |
2.1.4 焊接技术路线确认 | 第24-26页 |
2.2 焊接工作站生产节拍的选择与确定 | 第26-28页 |
2.2.1 生产节拍的定义 | 第26页 |
2.2.2 生产节拍在生产线中的作用 | 第26页 |
2.2.3 焊接机器人工作站生产节拍的计算 | 第26-28页 |
2.2.4 焊接机器人工作站生产节拍校核 | 第28页 |
2.3 机器人焊接工作站的设计要求及其主要因素分析 | 第28-30页 |
2.3.1 机器人工作站运行性能要求 | 第28-29页 |
2.3.2 机器人工作站加工精度要求及影响因素 | 第29页 |
2.3.3 机器人工作站生产节拍的要求及影响因素 | 第29-30页 |
2.4 焊接机器人工作站总体布局规划 | 第30-36页 |
2.4.1 主要设备选型 | 第30-35页 |
2.4.2 整体布局研究与设计 | 第35-36页 |
2.5 小结 | 第36-37页 |
第三章 吸能盒及总成焊接工作站设计 | 第37-57页 |
3.1 吸能盒焊及总成焊接工艺分析及整体布局规划 | 第37-42页 |
3.1.1 铝合金焊接性研究 | 第37-38页 |
3.1.2 吸能盒及总成焊接特点分析 | 第38-39页 |
3.1.3 工作站布局规划 | 第39-42页 |
3.2 焊接夹具设计 | 第42-48页 |
3.2.1 定位方式分析及设计原则 | 第42-45页 |
3.2.2 夹紧方式分析 | 第45页 |
3.2.3 夹具设计 | 第45-48页 |
3.3 焊接轨迹规划与仿真 | 第48-54页 |
3.3.1 焊接机器人运动学模型 | 第48-50页 |
3.3.2 焊接工艺参数规划 | 第50-51页 |
3.3.3 焊接轨迹规划与仿真 | 第51-54页 |
3.4 焊接变位机设计 | 第54-56页 |
3.5 小结 | 第56-57页 |
第四章 保险杠主梁长焊缝工作站研究 | 第57-74页 |
4.1 主横梁焊接特点分析及整体布局规划 | 第57-61页 |
4.1.1 主横梁焊接特点 | 第57-58页 |
4.1.2 工作站布局与规划 | 第58-61页 |
4.2 焊接温度及应变仿真分析 | 第61-67页 |
4.2.1 建立焊接模型及网格划分 | 第62-63页 |
4.2.2 热源选择 | 第63-65页 |
4.2.3 仿真过程与结果分析 | 第65-67页 |
4.3 水冷合模夹具设计 | 第67-68页 |
4.4 行走滑台设计 | 第68-73页 |
4.4.1 传动方式分析 | 第68页 |
4.4.2 行走滑台电机选型 | 第68-70页 |
4.4.3 行走滑台齿轮齿条设计 | 第70-72页 |
4.4.4 行走滑台结构设计 | 第72-73页 |
4.5 小结 | 第73-74页 |
第五章 焊接工作站开发与实现 | 第74-85页 |
5.1 辅助装置设计 | 第74-76页 |
5.1.1 实验条件及设备 | 第74-75页 |
5.1.2 防护系统设计 | 第75-76页 |
5.2 电气设计 | 第76-81页 |
5.2.1 供配电设计 | 第77-78页 |
5.2.2 组成单元及电量校核 | 第78-79页 |
5.2.3 设备配置与系统连接 | 第79-81页 |
5.3 焊接工作站的硬件实现 | 第81-84页 |
5.4 小结 | 第84-85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5-87页 |
6.1 全文总结 | 第85页 |
6.2 展望 | 第85-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91页 |
致谢 | 第91-92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