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9-23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9-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11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11-12页 |
1.2 产城融合研究述评 | 第12-20页 |
1.2.1 相关研究 | 第12-13页 |
1.2.2 概念界定 | 第13-15页 |
1.2.3 内涵研究 | 第15-16页 |
1.2.4 动力机制 | 第16-17页 |
1.2.5 评价测度 | 第17-19页 |
1.2.6 述评小结 | 第19-20页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20-23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21页 |
1.3.3 技术路线 | 第21-23页 |
2 理论基础与实践基础 | 第23-28页 |
2.1 产城融合的理论基础 | 第23-25页 |
2.1.1 产业集群理论 | 第23-24页 |
2.1.2 增长极理论 | 第24-25页 |
2.1.3 新城市主义理论 | 第25页 |
2.2 产城融合的实践案例 | 第25-28页 |
2.2.1 美国尔湾市 | 第25-26页 |
2.2.2 法国索菲亚·安蒂波利斯科技园 | 第26-28页 |
3 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 | 第28-38页 |
3.1 杭州高新区发展概况 | 第28-35页 |
3.1.1 地理区位描述 | 第28-29页 |
3.1.2 发展历程回顾 | 第29-31页 |
3.1.3 产业发展情况 | 第31-32页 |
3.1.4 城镇建设情况 | 第32-35页 |
3.2 杭州高新区制约瓶颈 | 第35-38页 |
3.2.1 土地空间 | 第35-36页 |
3.2.2 公共服务 | 第36页 |
3.2.3 本土创新 | 第36-38页 |
4 动力机制和影响要素 | 第38-44页 |
4.1 杭州高新区产城融合的动力机制 | 第38-40页 |
4.1.1 外部动力机制 | 第38-39页 |
4.1.2 内部动力机制 | 第39-40页 |
4.2 杭州高新区产城融合发展的影响要素 | 第40-44页 |
4.2.1 产业支撑 | 第41-42页 |
4.2.2 城镇化建设 | 第42页 |
4.2.3 人口集聚 | 第42-44页 |
5 评价体系和模型构建 | 第44-49页 |
5.1 杭州高新区产城融合评价体系构建 | 第44-46页 |
5.1.1 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 第44页 |
5.1.2 评价指标的选取 | 第44-46页 |
5.1.3 评价体系的构建 | 第46页 |
5.2 杭州高新区产城融合测度的模型构建 | 第46-49页 |
5.2.1 数据来源 | 第46-47页 |
5.2.2 耦合理论及其应用 | 第47页 |
5.2.3 基于耦合协调模型的产城融合度 | 第47-49页 |
6 实证研究与结果分析 | 第49-58页 |
6.1 实证研究 | 第49-52页 |
6.1.1 数据标准化处理 | 第49页 |
6.1.2 熵值法确定权重 | 第49-51页 |
6.1.3 产城融合度计算 | 第51-52页 |
6.2 结果分析 | 第52-58页 |
6.2.1 产业支撑、城市化建设和人口集聚 | 第52-54页 |
6.2.2 发展规模、产业结构与科技创新 | 第54-55页 |
6.2.3 经济城城镇化、社会城镇化与空间城镇化 | 第55-56页 |
6.2.4 人力资本、收入水平和人居环境 | 第56-58页 |
7 主要结论与对策建议 | 第58-62页 |
7.1 主要结论 | 第58页 |
7.2 对策建议 | 第58-62页 |
7.2.1 产业发展: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培育高新区多元产业链 | 第59页 |
7.2.2 城市建设:积极培育多元社会主体,共同推进高新区城市功能完善 | 第59-60页 |
7.2.3 人口结构:发挥高新技术产业“辐射效应”,优化高新区内人口结构 | 第60页 |
7.2.4 土地开发:坚持高新区内土地集约利用,提升高新区功能用地效率 | 第60-61页 |
7.2.5 公共服务:深化“以人为本”服务理念,建立差异化的公共服务设施体系 | 第61页 |
7.2.6 本土创新:加强“高校—企业”科研合作,提升高新区本土创新能力 | 第61-62页 |
8 总结与展望 | 第62-64页 |
8.1 主要工作回顾 | 第62页 |
8.1.1 对杭州高新区产城融合发展状况进行深入分析 | 第62页 |
8.1.2 构建了高新区产城融合评价体系 | 第62页 |
8.1.3 对杭州高新区产城融合进行定量分析 | 第62页 |
8.1.4 提出完善高新区产城融合的对策建议 | 第62页 |
8.2 创新与不足 | 第62-63页 |
8.2.1 主要创新 | 第62-63页 |
8.2.2 不足之处 | 第63页 |
8.3 研究展望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70页 |
附录 | 第70-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