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12-23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14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及述评 | 第14-21页 |
一、校地合作的研究综述 | 第14-17页 |
二、校地共建研究院的研究 | 第17-20页 |
三、研究评述 | 第20-21页 |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思路 | 第21页 |
一、研究方法 | 第21页 |
二、研究思路 | 第21页 |
第四节 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 | 第21-23页 |
一、可能创新之处 | 第21-22页 |
二、局限之处 | 第22-23页 |
第一章 概念辨析与理论基础 | 第23-28页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3-24页 |
一、校地融合 | 第23页 |
二、高校科技成果转化 | 第23-24页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第24-28页 |
一、社会网络理论 | 第24-26页 |
二、技术转移理论 | 第26-28页 |
第二章 校地融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现状 | 第28-35页 |
第一节 我国校地融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发展演变 | 第28-30页 |
一、成型阶段 | 第28-29页 |
二、发展阶段 | 第29页 |
三、巩固与深化阶段 | 第29-30页 |
第二节 我国校地融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现状 | 第30-32页 |
一、政府参与校地融合的情况 | 第30-31页 |
二、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情况 | 第31-32页 |
第三节 我国校地融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普遍存在的问题 | 第32-35页 |
一、管理体制的制约与影响 | 第33页 |
二、思想认识存在偏颇 | 第33-34页 |
三、合作互动机制尚不完善 | 第34-35页 |
第三章 国外校地融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经验与启示 | 第35-44页 |
第一节 发达国家校地融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经验 | 第35-42页 |
一、美国:借助高校地理优势,政府间接扶持 | 第35-37页 |
二、日本:定位明确,坚持创新理念 | 第37-40页 |
三、德国:政府主导,多主体共同参与 | 第40-42页 |
第二节 国际校地融合的发展给我国的启示 | 第42-44页 |
一、技术支撑推进当地产业持续性发展 | 第42页 |
二、政府提供政策支撑 | 第42页 |
三、借助高校形成独特的地理优势 | 第42-43页 |
四、高校学生的实践有助于校地合作共建平台的人才培养 | 第43-44页 |
第四章 Q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的运行机制与问题分析 | 第44-53页 |
第一节 案例介绍 | 第44-46页 |
一、研究院背景 | 第44页 |
二、组织结构 | 第44-46页 |
第二节 Q大学先进研究院运行机制分析 | 第46-50页 |
一、共享观念:资源共享,整体联动 | 第46-47页 |
二、网络关系:校地合作主体互惠互利 | 第47-49页 |
三、激励机制:创新的引才用才机制 | 第49-50页 |
第三节 存在的问题 | 第50-53页 |
一、人才流失速度较快 | 第50-51页 |
二、科研经费投入不足 | 第51页 |
三、管理体制存在短板 | 第51-53页 |
第五章 完善校地融合有效运行的相关建议 | 第53-60页 |
第一节 强化主体地位,共建沟通平台 | 第53-54页 |
一、强化校地融合功能定位 | 第53-54页 |
二、建立合作各方参与的研究院理事会 | 第54页 |
第二节 政府突出政策引导,设立专项资金 | 第54-56页 |
一、出台专项扶持政策 | 第55-56页 |
二、加大研发机构建设财政投入 | 第56页 |
第三节 强化校地共建研究院的特色人才队伍建设 | 第56-57页 |
一、建立特色研究院人才准入制度 | 第56-57页 |
二、加强研发机构人才队伍建设 | 第57页 |
第四节 创新体制机制,积极探索混合所有制建设路径 | 第57-60页 |
一、重点发展混合所有制研发机构 | 第57-58页 |
二、全面推行企业化运作模式 | 第58页 |
三、探索建立股权激励机制 | 第58-60页 |
结束语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
附录A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