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桥涵工程论文--各种桥梁论文--桥梁:按结构分论文--刚构桥论文

大跨径T形刚构桥长束预应力沿程损失及影响效应分析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21页
    1.1 预应力桥梁的发展第10-13页
        1.2.1 预应力桥梁的发展起源第10-12页
        1.2.2 预应力梁桥的未来发展趋势第12-13页
    1.2 选题背景第13-14页
    1.3 梁桥事故案例分析第14-15页
        1.3.1 事故发生情况第14-15页
        1.3.2 事故调查及分析第15页
    1.4 预应力损失的研究第15-19页
        1.4.1 预应力损失的研究发展历程第15-18页
        1.4.2 预应力损失的研究现状第18-19页
    1.5 预应力损失的研究意义第19页
    1.6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第19-20页
    1.7 本文结构路线第20-21页
第二章 预应力损失的理论估算研究第21-47页
    2.1 钢筋的张拉控制应力第21页
    2.2 预应力损失的类型及其估算理论第21-42页
        2.2.1 预应力筋与管道壁摩擦引起的应力损失第21-27页
        2.2.2 锚具变形、钢筋回缩和接缝压缩引起的应力损失第27-31页
        2.2.3 预应力筋和台座间温差引起的应力损失第31页
        2.2.4 混凝土弹性压缩引起的应力损失第31-35页
        2.2.5 预应力筋松弛引起的应力损失第35-37页
        2.2.6 混凝土收缩和徐变引起的应力损失第37-41页
        2.2.7 预应力损失的敏感性分析第41-42页
    2.3 预应力的有效应力计算第42-43页
    2.4 预应力束张拉施工控制第43-45页
        2.4.1 预应力束施工张拉设备第43-44页
        2.4.2 后张法张拉引伸量第44-45页
        2.4.3 后张法施工工艺特点第45页
    2.5 本章小结第45-47页
第三章 预应力损失检测技术第47-62页
    3.1 锚下预应力检测技术第47-55页
        3.1.1 智能反拉技术第47-50页
        3.1.2 超声波检测法第50-52页
        3.1.3 光纤光栅传感器第52-55页
    3.2 灌浆密实度检测技术第55-56页
        3.2.1 冲击回波法第55页
        3.2.2 探地雷达第55-56页
    3.3 管道内部应力检测技术第56-61页
        3.3.1 磁通量传感器第56-59页
        3.3.2 应力释放检测法第59-61页
    3.4 本章小结第61-62页
第四章 预应力现场检测及其研究分析第62-86页
    4.1 现场检测技术第62-65页
        4.1.1 智能检测反拉技术第62-63页
        4.1.2 孔道灌浆密实度检测第63-64页
        4.1.3 梁段内应变传感器检测技术第64-65页
    4.2 试验依附工程第65-66页
        4.2.1 工程项目概况第65页
        4.2.2 钢束布置形式第65-66页
    4.3 结构有限元仿真计算第66-71页
        4.3.1 主要计算参数和基本假定第66-68页
        4.3.2 计算模型第68页
        4.3.3 Midas/Civil模拟计算预应力损失的方法第68-71页
    4.4 现场预应力实测数据分析研究第71-84页
        4.4.1 锚下有效应力检测第72-77页
        4.4.2 管道灌浆密实度检测第77-79页
        4.4.3 张拉后梁内钢束应力检测第79-84页
    4.5 本章小结第84-86页
第五章 预应力损失对桥梁性能影响研究第86-93页
    5.1 预应力损失对桥梁结构位移影响性研究第86-88页
        5.1.1 悬臂施工阶段过程中应力损失修正后对位移的影响第86-87页
        5.1.2 合龙施工阶段过程中应力损失修正后对位移的影响第87-88页
    5.2 预应力损失对桥梁结构应力影响性研究第88-92页
        5.2.1 悬臂施工阶段过程中应力损失修正后对混凝土应力的影响第88-90页
        5.2.2 合龙施工阶段过程中应力损失修正后对混凝土应力的影响第90-92页
    5.3 本章小结第92-93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93-95页
    6.1 结论第93-94页
    6.2 展望第94-95页
致谢第95-96页
参考文献第96-98页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著及取得的科研成果第98页

论文共9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优化设计及仿真评价
下一篇:脱色沥青彩色微表处路用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