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优化设计及仿真评价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5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页 |
1.3 研究的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1-14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1-12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2-14页 |
1.4 本章小结 | 第14-15页 |
第二章 城市道路交叉口的交通特性分析 | 第15-25页 |
2.1 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的形式 | 第15-16页 |
2.2 不同平面交叉口形式的适用性 | 第16页 |
2.3 交叉口车辆交通特性研究 | 第16-21页 |
2.3.1 有信号灯控制交叉口车辆交通特性研究 | 第16-18页 |
2.3.2 无信号灯控制交叉口车辆交通特性研究 | 第18-20页 |
2.3.3 环形交叉口的交通特性分析 | 第20-21页 |
2.4 交叉口非机动车及行人的交通特性研究 | 第21-24页 |
2.4.1 非机动车的运行特性 | 第21页 |
2.4.2 行人交通特性研究 | 第21-22页 |
2.4.3 机动车、非机动车和行人的冲突 | 第22-24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第三章 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的管理控制方法 | 第25-36页 |
3.1 平面交叉口的渠化 | 第25-30页 |
3.1.1 平面交叉口渠化的目的及作用 | 第25-26页 |
3.1.2 平面交叉口渠化的特点 | 第26页 |
3.1.3 平面交叉口的主要设计原则 | 第26页 |
3.1.4 平面交叉口渠化设计要素 | 第26-28页 |
3.1.5 交叉口渠化的一般方法 | 第28-30页 |
3.2 交叉口信号控制研究 | 第30-34页 |
3.2.1 相位方案的确定 | 第30-31页 |
3.2.2 相位顺序的确定 | 第31-32页 |
3.2.3 Webster模型 | 第32-33页 |
3.2.4 信号配时及绿信比 | 第33-34页 |
3.2.5 最短绿灯时间 | 第34页 |
3.2.6 webster信号交叉口单车延误公式 | 第34页 |
3.2.7 服务水平评估 | 第34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4-36页 |
第四章 南充市典型交叉口实例分析 | 第36-64页 |
4.1 交叉口概况 | 第36-39页 |
4.1.1 设计范围 | 第36-37页 |
4.1.2 交叉口现状问题 | 第37-38页 |
4.1.3 设计路线 | 第38-39页 |
4.2 南充市交叉口现状调查 | 第39-44页 |
4.2.1 土地利用现状 | 第39页 |
4.2.2 交通运行现状 | 第39-41页 |
4.2.3 交叉口渠化现状 | 第41页 |
4.2.4 交叉口信号控制现状 | 第41-44页 |
4.3 交叉口现状问题分析 | 第44-46页 |
4.3.1 交通标志标线问题分析 | 第44-45页 |
4.3.2 交通信号灯问题分析 | 第45-46页 |
4.3.3 半边街交通组织问题分析 | 第46页 |
4.3.4 非机动车管理问题分析 | 第46页 |
4.4 交叉口渠化设计 | 第46-50页 |
4.4.1 本次渠化设计遵循的原则 | 第46页 |
4.4.2 具体设计方案说明 | 第46-49页 |
4.4.3 慢行交通渠化设计 | 第49-50页 |
4.5 单点交叉口信号灯配时 | 第50-53页 |
4.5.1 交叉口信号相位设计 | 第50-51页 |
4.5.2 饱和流量的确定 | 第51-53页 |
4.6 南充市交叉口信号相位及配时设计 | 第53-64页 |
4.6.1 北部交叉口信号相位及配时设计 | 第53-58页 |
4.6.2 南部交叉口信号相位及配时设计 | 第58-64页 |
第五章 南充市交叉口信号协调控制方案设计及仿真 | 第64-73页 |
5.1 南充市交叉口协调控制方案设计 | 第64-66页 |
5.2 南充市交叉口交通仿真及分析 | 第66-71页 |
5.2.1 概述 | 第66页 |
5.2.2 半边街问题的方案提出 | 第66-68页 |
5.2.3 VISSIM交通仿真基本步骤 | 第68-71页 |
5.3 仿真结果分析 | 第71-73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第73-74页 |
致谢 | 第74-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8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著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