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英文摘要 | 第4页 |
1 绪论 | 第7-9页 |
1.1 研究缘由 | 第7页 |
1.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7-8页 |
1.3 研究意义及方法 | 第8-9页 |
2 新编民歌之概述 | 第9-14页 |
2.1 新编民歌的产生及发展 | 第9-10页 |
2.1.1 新编民歌的基本概念 | 第9-10页 |
2.1.2 新编民歌的产生及发展 | 第10页 |
2.2 新编民歌《峡江情歌》 | 第10-14页 |
2.2.1 作者简介 | 第10-11页 |
2.2.2 创作背景 | 第11-12页 |
2.2.3 《峡江情歌》与《龙船调》之关系 | 第12-14页 |
3 新编民歌《峡江情歌》的音乐特征 | 第14-19页 |
3.1 新编民歌《峡江情歌》音乐题材与表现手法 | 第14-15页 |
3.1.1 极具地方色彩的音乐题材 | 第14-15页 |
3.1.2 叙事与抒情相结合的表现手法 | 第15页 |
3.2 新编民歌《峡江情歌》音乐形态特征 | 第15-19页 |
3.2.1 曲式结构的民族性 | 第15-16页 |
3.2.2 旋律的多样性 | 第16-17页 |
3.2.3 节奏的灵动性 | 第17-19页 |
4 新编民歌《峡江情歌》的演唱特色 | 第19-26页 |
4.1 新编民歌《峡江情歌》语言特色 | 第19-21页 |
4.1.1 语言音素特点 | 第19-20页 |
4.1.2 语言咬字吐字特点 | 第20页 |
4.1.3 衬词衬腔特点 | 第20-21页 |
4.2 新编民歌《峡江情歌》的润腔特色 | 第21-23页 |
4.2.1 倚音运用 | 第21-22页 |
4.2.2 滑音运用 | 第22-23页 |
4.2.3 甩腔运用 | 第23页 |
4.3 不同演唱家对《峡江情歌》的演唱处理及本人的演唱感受 | 第23-26页 |
4.3.1 陈春茸的演唱处理 | 第23-24页 |
4.3.2 常思思的演唱处理 | 第24页 |
4.3.3 本人的演唱感受 | 第24-26页 |
结语 | 第26-27页 |
参考文献 | 第27-29页 |
附录 | 第29-36页 |
致谢 | 第36-3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