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法的软法之治研究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34页 |
1.1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 第13-17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3-16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6-17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7-30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7-26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26-30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30-31页 |
1.4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 第31-34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31-32页 |
1.4.2 论文创新点 | 第32-34页 |
第2章 软法之法律属性 | 第34-50页 |
2.1 软法现象的产生 | 第34-37页 |
2.1.1 软法在国际法领域的兴起 | 第34-36页 |
2.1.2 软法逐渐进入国内法领域 | 第36-37页 |
2.2 软法是否为法的理论争论 | 第37-41页 |
2.2.1 软法为法的观点 | 第37-38页 |
2.2.2 软法非法的观点 | 第38-39页 |
2.2.3 争论焦点的归纳 | 第39-41页 |
2.3 软法亦法 | 第41-47页 |
2.3.1 软法符合法的协商民主理念 | 第42-44页 |
2.3.2 软法符合法的规范逻辑结构 | 第44-46页 |
2.3.3 软法具有规则的实际约束力 | 第46-47页 |
2.4 软法的特征 | 第47-50页 |
第3章 经济法治与软法之治契合及解析 | 第50-68页 |
3.1 经济软法之治 | 第50-57页 |
3.1.1 经济硬法单向度治理的弊端 | 第50-54页 |
3.1.2 经济法领域的软法实践创新 | 第54-57页 |
3.2 经济法治与软法治理的契合 | 第57-60页 |
3.2.1 理念层面的契合 | 第57-58页 |
3.2.2 功能层面的契合 | 第58-59页 |
3.2.3 规范层面的契合 | 第59-60页 |
3.3 经济法治与软法治理的契合 | 第60-68页 |
3.3.1 “双重失灵”理论 | 第60-62页 |
3.3.2 公共治理理论 | 第62-64页 |
3.3.3 第三法域理论 | 第64-68页 |
第4章 经济法中软法之治的表现形式与特征 | 第68-90页 |
4.1 经济法中软法治理的表现形式 | 第68-79页 |
4.1.1 政府主体层面的软法 | 第68-72页 |
4.1.2 市场主体层面的软法 | 第72-76页 |
4.1.3 社会中间层层面的软法 | 第76-79页 |
4.2 经济法中软法之治的特征 | 第79-90页 |
4.2.1 经济法中软法行为特征 | 第79-85页 |
4.2.2 经济法中软法责任特征 | 第85-90页 |
第5章 我国经济法中软法之治的缺陷及成因 | 第90-105页 |
5.1 经济法治中软法之治之不足 | 第90-94页 |
5.1.1 行政许可领域中的乱象 | 第90-92页 |
5.1.2 行政自由裁量中的乱象 | 第92-94页 |
5.2 经济法中软法乱象的原因剖析 | 第94-105页 |
5.2.1 软法在制定上的随意创设 | 第94-97页 |
5.2.2 软法在执行中存在异化 | 第97-101页 |
5.2.3 司法机关难以介入软法之治 | 第101-105页 |
第6章 我国经济法中软法之治的完善 | 第105-137页 |
6.1 明确经济法中软法治理的原则 | 第105-111页 |
6.1.1 软硬兼施 | 第105-109页 |
6.1.2 软法为主 | 第109-111页 |
6.2 经济法中软法之治的立法完善 | 第111-117页 |
6.2.1 明确软法制定主体及制定权限 | 第111-114页 |
6.2.2 规范软法制定程序并倡导交流式立法 | 第114-117页 |
6.3 经济法中软法之治的执法完善 | 第117-122页 |
6.3.1 提高作为执法依据的软法规范位阶 | 第117-118页 |
6.3.2 科学设计软法执法程序 | 第118-119页 |
6.3.3 完善权利保障机制 | 第119-120页 |
6.3.4 完善执法监督机制 | 第120-122页 |
6.4 经济法中软法之治的司法完善 | 第122-137页 |
6.4.1 增强软法规范条文可责性 | 第123-124页 |
6.4.2 有区别地审查不同性质软法规范 | 第124-137页 |
结语 | 第137-139页 |
参考文献 | 第139-150页 |
致谢 | 第150-151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成果 | 第1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