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32页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14-17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4-16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6-17页 |
1.2 国内外相关问题的研究现状 | 第17-30页 |
1.2.1 国外相关问题研究现状 | 第17-24页 |
1.2.2 国内相关问题研究现状 | 第24-30页 |
1.2.3 研究现状评价 | 第30页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基本方法 | 第30-32页 |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30-31页 |
1.3.2 研究的基本方法 | 第31页 |
1.3.3 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31-32页 |
第2章 普法教育制度的理论考察 | 第32-55页 |
2.1 普法教育制度与法治的关系 | 第32-49页 |
2.1.1 普法教育制度与法治的内涵 | 第32-44页 |
2.1.2 西方法治理论的不适应性 | 第44-47页 |
2.1.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正当性 | 第47-49页 |
2.1.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是普法教育制度正当性的基础 | 第49页 |
2.2 普法教育制度的理论分析视角 | 第49-52页 |
2.2.1 法治社会化理论的国外视角 | 第49-51页 |
2.2.2 法治社会化理论的国内视角 | 第51-52页 |
2.3 普法教育制度的重要价值 | 第52-55页 |
2.3.1 普法教育制度的生效机制 | 第52-53页 |
2.3.2 普法教育制度是实现依法治国的重要方式 | 第53-55页 |
第3章 普法教育制度的创设与变迁 | 第55-79页 |
3.1 普法教育制度的萌芽与过渡 | 第55-58页 |
3.1.1 普法教育制度的萌芽 | 第55-57页 |
3.1.2 普法教育制度的过渡 | 第57-58页 |
3.2 普法教育制度的逐步确立 | 第58-63页 |
3.2.1 1949年-1956年:普法教育实践的良好进展 | 第59-61页 |
3.2.2 1978年-1985年:普法教育制度的确立 | 第61-63页 |
3.3 普法教育制度的发展 | 第63-71页 |
3.3.1 “二五”、“三五”普法教育:普法教育制度的进一步完善 | 第63-67页 |
3.3.2 “四五”至“七五”普法教育:法制教育到法治教育的转变 | 第67-71页 |
3.4 普法教育制度创设与变迁的影响因素 | 第71-79页 |
3.4.1 中国共产党角色的转换 | 第71-74页 |
3.4.2 经济体制的变化 | 第74页 |
3.4.3 民众观念的更新 | 第74-76页 |
3.4.4 信息技术的推动 | 第76-79页 |
第4章 普法教育制度实施效能分析 | 第79-114页 |
4.1 普法教育制度的实施 | 第79-82页 |
4.1.1 普法宣传教育机制的规定 | 第79-81页 |
4.1.2 普法责任制的落实 | 第81-82页 |
4.1.3 法治宣传教育的创新 | 第82页 |
4.2 普法教育制度实施效能测评指标体系建构 | 第82-89页 |
4.2.1 指标体系的建构依据 | 第82-86页 |
4.2.2 指标体系的模型建构 | 第86-89页 |
4.3 普法教育制度实施效能测评指标体系运行 | 第89-114页 |
4.3.1 指标体系运行对象的选取 | 第89-90页 |
4.3.2 指标体系运行结果的描述 | 第90-112页 |
4.3.3 普法教育制度的效能评估 | 第112-114页 |
第5章 普法教育制度实施困境探微 | 第114-129页 |
5.1 普法教育制度实施困境表现 | 第114-123页 |
5.1.1 法治观念的价值判断偏差与解释力的不足 | 第114-117页 |
5.1.2 普法教育制度实施方的路径依赖 | 第117-120页 |
5.1.3 普法教育制度实施方与接受方之间的利益算计 | 第120-122页 |
5.1.4 普法教育制度接受方的不适应性 | 第122-123页 |
5.2 普法教育制度实施致困的原因 | 第123-129页 |
5.2.1 普法教育制度创设理念的偏差 | 第123-125页 |
5.2.2 普法教育制度本身的不完善 | 第125-129页 |
第6章 完善普法教育制度及其实施的对策思考 | 第129-152页 |
6.1 明确普法教育制度制定原则 | 第129-132页 |
6.1.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原则 | 第129-130页 |
6.1.2 人本主义原则 | 第130-131页 |
6.1.3 可操作性原则 | 第131-132页 |
6.2 完善普法教育制度的具体内容 | 第132-137页 |
6.2.1 适应习近平新时代的要求 | 第132-134页 |
6.2.2 强化内容的针对性 | 第134-135页 |
6.2.3 丰富内容的多样性 | 第135-137页 |
6.3 改善普法教育制度的实施机制 | 第137-138页 |
6.3.1 转变实施态度 | 第137页 |
6.3.2 改善实施程序 | 第137-138页 |
6.3.3 增加社会媒介 | 第138页 |
6.4 健全普法教育制度绩效评估机制 | 第138-144页 |
6.4.1 与第三方评估机构合作 | 第138-139页 |
6.4.2 建立责任追究机制 | 第139-140页 |
6.4.3 创建公众参与的制度环境 | 第140-144页 |
6.5 合理吸收国外法治教育有益做法 | 第144-152页 |
6.5.1 美国法治教育内容的重点明确 | 第144-145页 |
6.5.2 美国法治教育活动资源的充分利用 | 第145-149页 |
6.5.3 美国法治教育的借鉴 | 第149-152页 |
结语 | 第152-154页 |
参考文献 | 第154-170页 |
附录 调查问卷 | 第170-174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清单 | 第174-175页 |
致谢 | 第175-1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