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思想政治教育、德育论文

大学生道德缺失现状、原因及对策研究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9页
引言第9-11页
 一、问题的提出第9页
 二、研究意义第9-10页
  (一) 理论意义第9页
  (二) 现实意义第9-10页
 三、研究目的第10-11页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第11-17页
 一、已有研究的基本情况第11-16页
  (一) 国内研究现状第11-15页
  (二) 国外研究现状第15-16页
 二、已有研究的不足第16-17页
第二部分 基础理论研究第17-20页
 一、理论基础第17页
  (一) 柯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第17页
  (二) 内尔·诺丁斯:关怀理论第17页
 二、相关概念界定第17-20页
  (一) 道德第17-18页
  (二) 道德的分类第18-19页
  (三) 道德缺失第19页
  (四) 道德缺失的判断标准第19页
  (五) 大学生道德缺失的分类第19-20页
第三部分 大学生道德缺失现状第20-30页
 一、研究思路与方法第20-21页
  (一) 研究思路第20页
  (二) 研究方法第20-21页
 二、调查结果分析第21-30页
  (一) 学习方面第21-23页
  (二) 生活方面第23-28页
  (三) 求职就业方面第28-30页
第四部分 大学生道德缺失的原因分析第30-37页
 一、家庭因素第30-31页
 二、学校因素第31-34页
  (一) 学校规章制度不完善第31-32页
  (二) 学校监督检查力度不够第32页
  (三) 学校道德教育目标过高、内容脱节、方法单一第32-34页
 三、社会因素第34-35页
 四、学生自身因素第35-37页
第五部分 大学生道德缺失的解决策略探索第37-45页
 一、家庭方面第37页
 二、学校方面第37-43页
  (一) 建立和完善学校规章制度第38-40页
  (二) 加强学校监督检查力度第40-42页
  (三) 将道德教育目标层次化、内容生活化、方法多样化第42-43页
 三、社会方面第43页
 四、学生自身第43-45页
注释第45-47页
参考文献第47-49页
附录 当代大学生道德缺失状况调查问卷第49-52页
致谢第52页

论文共5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高校学生干部胜任特征模型的构建与验证研究
下一篇:高等师范院校就业指导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