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7-42页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7-19页 |
1.1.1 课题背景 | 第17页 |
1.1.2 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7-18页 |
1.1.3 课题来源 | 第18-19页 |
1.2 城市污水中以布洛芬为代表的难降解PPCPS类有机物处理现状 | 第19-21页 |
1.2.1 布洛芬的生物降解 | 第20页 |
1.2.2 布洛芬的物化降解 | 第20-21页 |
1.3 电生物耦合技术的研究进展 | 第21-33页 |
1.3.1 电生物耦合技术的原理及特点 | 第21-22页 |
1.3.2 电生物耦合反应器结构 | 第22-24页 |
1.3.3 电极材料的选择 | 第24页 |
1.3.4 电生物耦合技术影响因素 | 第24-28页 |
1.3.5 电生物耦合技术在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 | 第28-32页 |
1.3.6 电生物耦合技术发展趋势 | 第32-33页 |
1.4 三维粒子电极技术的研究进展 | 第33-37页 |
1.4.1 三维粒子电极降解机理 | 第33-35页 |
1.4.2 粒子电极 | 第35-36页 |
1.4.3 三维粒子电极发展趋势 | 第36-37页 |
1.5 曝气生物滤池技术的研究现状 | 第37-38页 |
1.6 工业废渣-赤泥和沸石矿渣对环境的危害 | 第38-39页 |
1.7 论文研究内容 | 第39-40页 |
1.8 技术路线 | 第40-42页 |
第2章 实验装置与实验方法 | 第42-56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42-44页 |
2.1.1 实验用水及水质 | 第42页 |
2.1.2 制备吸附型生物滤料原材料 | 第42-43页 |
2.1.3 制备赤泥基粒子电极原材料 | 第43-44页 |
2.2 实验仪器 | 第44-45页 |
2.3 实验装置 | 第45-48页 |
2.3.1 吸附型生物滤料曝气生物滤池 | 第45-46页 |
2.3.2 三维电极反应装置 | 第46-47页 |
2.3.3 TDE-BAF耦合系统装置 | 第47-48页 |
2.4 实验方法 | 第48-54页 |
2.4.1 吸附型生物滤料吸附性能实验 | 第48-49页 |
2.4.2 吸附型生物滤料曝气生物滤池降解效能实验 | 第49页 |
2.4.3 三维电极系统降解布洛芬实验 | 第49-50页 |
2.4.4 活性中间体检测方法 | 第50页 |
2.4.5 电流对微生物群落的刺激效应实验 | 第50页 |
2.4.6 TDE-BAF耦合系统构建实验 | 第50-51页 |
2.4.7 TDE-BAF工艺处理城市污水效能及空间特性实验 | 第51-52页 |
2.4.8 高通量测序 | 第52-54页 |
2.5 分析测试方法 | 第54-56页 |
2.5.1 常规分析项目及检测方法 | 第54页 |
2.5.2 非常规分析项目及其检测方法 | 第54-56页 |
第3章 TDE-BAF工艺填料的制备与表征 | 第56-87页 |
3.1 引言 | 第56页 |
3.2 吸附型生物滤料的制备 | 第56-61页 |
3.2.1 原材料选择 | 第57页 |
3.2.2 制备工艺流程 | 第57-58页 |
3.2.3 吸附型生物滤料制备工艺优化 | 第58-61页 |
3.3 吸附型生物滤料的表征 | 第61-69页 |
3.3.1 吸附型生物滤料基本物化性能 | 第61-62页 |
3.3.2 吸附型生物滤料微观结构表征 | 第62-63页 |
3.3.3 吸附型生物滤料成分分析 | 第63-64页 |
3.3.4 吸附型生物滤料吸附性能测定 | 第64-66页 |
3.3.5 吸附型生物滤料降解城市污水性能研究 | 第66-69页 |
3.4 赤泥基粒子电极的制备 | 第69-73页 |
3.4.1 原料化学成分分析及选择 | 第69页 |
3.4.2 催化活性物质选择 | 第69-70页 |
3.4.3 制备工艺流程 | 第70-71页 |
3.4.4 赤泥基粒子电极制备工艺优化 | 第71-73页 |
3.5 赤泥基粒子电极的表征 | 第73-85页 |
3.5.1 赤泥基粒子电极基本物化性能 | 第73-74页 |
3.5.2 赤泥基粒子电极微观结构表征 | 第74-75页 |
3.5.3 赤泥基粒子电极成分分析 | 第75-77页 |
3.5.4 赤泥基粒子电极降解布洛芬性能及机理探讨 | 第77-85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85-87页 |
第4章 基于电流对微生物群体刺激效应构建TDE-BAF系统 | 第87-107页 |
4.1 引言 | 第87-88页 |
4.2 电流对微生物群体的刺激效应研究 | 第88-96页 |
4.2.1 电流密度对污染物去除效能的影响 | 第88-90页 |
4.2.2 电流密度对生物量和生物活性的影响 | 第90-93页 |
4.2.3 电流密度对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和结构的影响 | 第93-96页 |
4.3 TDE-BAF耦合系统反应器的构建 | 第96-100页 |
4.3.1 主电极的选择及处理 | 第96-97页 |
4.3.2 极板间距的确定 | 第97-98页 |
4.3.3 赤泥基粒子电极和吸附型生物滤料高度比的确定 | 第98-99页 |
4.3.4 TDE-BAF系统反应器 | 第99-100页 |
4.4 TDE-BAF系统反应器的启动 | 第100-105页 |
4.4.1 TDE-BAF系统反应器启动阶段运行参数 | 第100-101页 |
4.4.2 TDE-BAF系统反应器启动阶段COD去除特性 | 第101-102页 |
4.4.3 TDE-BAF系统反应器启动阶段氨氮去除特性 | 第102-103页 |
4.4.4 TDE-BAF系统反应器启动阶段生物相分析 | 第103-105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105-107页 |
第5章 TDE-BAF工艺降解城市污水效能及协同作用机制研究 | 第107-136页 |
5.1 引言 | 第107页 |
5.2 TDE-BAF工艺高效运行关键调控参数筛选 | 第107-120页 |
5.2.1 TDE-BAF工艺高效运行关键因数编码及实验结果 | 第108-109页 |
5.2.2 TDE-BAF工艺高效运行关键因素模型建立及方差分析 | 第109-112页 |
5.2.3 TDE-BAF工艺条件优化及实验验证 | 第112-114页 |
5.2.4 TDE-BAF工艺高效运行关键因素交互作用分析 | 第114-120页 |
5.3 TDE-BAF工艺处理城市污水效能研究 | 第120-131页 |
5.3.1 TDE-BAF工艺对于COD的降解效能及空间特性 | 第121-124页 |
5.3.2 TDE-BAF工艺对于TOC的降解效能及空间特性 | 第124-126页 |
5.3.3 TDE-BAF工艺对布洛芬的降解效能及空间特性 | 第126-128页 |
5.3.4 TDE-BAF工艺对于氨氮的降解效能及空间特性 | 第128-131页 |
5.4 TDE-BAF工艺降解城市污水协同作用机制探讨 | 第131-134页 |
5.4.1 TDE-BAF工艺降解以布洛芬为代表的有机物协同作用机制探讨 | 第131-133页 |
5.4.2 TDE-BAF工艺去除氨氮协同作用机制探讨 | 第133-134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34-136页 |
第6章 TDE-BAF工艺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研究 | 第136-170页 |
6.1 引言 | 第136页 |
6.2 生物信息数据的合理性统计及优化 | 第136-138页 |
6.3 TDE-BAF工艺与单独BAF微生物群落对比分析 | 第138-148页 |
6.3.1 TDE-BAF工艺与单独BAF去除效能对比分析 | 第138页 |
6.3.2 TDE-BAF工艺与单独BAF微生物多样性对比分析 | 第138-141页 |
6.3.3 TDE-BAF工艺与单独BAF微生物群落结构对比分析 | 第141-148页 |
6.4 电流密度对TDE-BAF工艺中微生物群落影响分析 | 第148-155页 |
6.4.1 电流密度对TDE-BAF工艺去除效能的影响 | 第148-149页 |
6.4.2 电流密度对TDE-BAF工艺中微生物多样性影响 | 第149-151页 |
6.4.3 电流密度对TDE-BAF工艺中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 第151-155页 |
6.5 进水布洛芬浓度对TDE-BAF工艺中微生物群落影响分析 | 第155-160页 |
6.5.1 进水布洛芬浓度对TDE-BAF工艺去除效能的影响 | 第156页 |
6.5.2 进水布洛芬浓度对TDE-BAF工艺中微生物多样性影响 | 第156-158页 |
6.5.3 进水布洛芬浓度对TDE-BAF工艺中微生物群落结构影响 | 第158-160页 |
6.6 反冲洗对TDE-BAF工艺中微生物群落影响分析 | 第160-168页 |
6.6.1 反冲洗对TDE-BAF工艺和BAF系统去除效能的影响 | 第161-162页 |
6.6.2 反冲洗对TDE-BAF工艺中微生物多样性影响 | 第162-164页 |
6.6.3 反冲洗对TDE-BAF工艺中微生物群落结构影响 | 第164-168页 |
6.7 本章小结 | 第168-170页 |
结论 | 第170-173页 |
创新点 | 第172页 |
展望 | 第172-173页 |
参考文献 | 第173-190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190-193页 |
致谢 | 第193-194页 |
个人简历 | 第1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