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7-36页 |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背景 | 第17-18页 |
1.1.1 课题来源 | 第17页 |
1.1.2 研究背景 | 第17-18页 |
1.2 四溴双酚A的性质、污染及毒性 | 第18-22页 |
1.2.1 四溴双酚A的性质 | 第18-19页 |
1.2.2 四溴双酚A在环境介质中的含量 | 第19-20页 |
1.2.3 四溴双酚A在生物体及人体中的含量 | 第20页 |
1.2.4 四溴双酚A的生物毒性 | 第20-22页 |
1.3 四溴双酚A的降解技术及降解机理 | 第22-26页 |
1.3.1 四溴双酚A的降解技术 | 第22-24页 |
1.3.2 四溴双酚A的降解机理 | 第24-26页 |
1.4 四溴双酚A降解过程中的中间产物和毒性分析 | 第26-28页 |
1.4.1 四溴双酚A降解过程中的中间产物分析 | 第26-27页 |
1.4.2 四溴双酚A降解过程中的毒性分析 | 第27-28页 |
1.5 臭氧氧化工艺除污染研究现状 | 第28-30页 |
1.5.1 臭氧氧化工艺除污染应用现状 | 第28-29页 |
1.5.2 臭氧氧化工艺降解四溴双酚A存在的问题 | 第29页 |
1.5.3 臭氧氧化工艺中溴酸盐的控制研究 | 第29-30页 |
1.6 高铁酸盐特性及污染物去除研究现状 | 第30-33页 |
1.6.1 高铁酸盐的物化特性 | 第30-31页 |
1.6.2 高铁酸盐氧化工艺除污和应用现状 | 第31-32页 |
1.6.3 高铁酸盐氧化工艺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法 | 第32-33页 |
1.7 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33-36页 |
1.7.1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33-34页 |
1.7.2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34-35页 |
1.7.3 课题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35-36页 |
第2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36-45页 |
2.1 试验材料 | 第36-39页 |
2.1.1 试验药品 | 第36-37页 |
2.1.2 试验仪器 | 第37页 |
2.1.3 试验试剂 | 第37-38页 |
2.1.4 试验生物的培养 | 第38-39页 |
2.2 试验方法 | 第39页 |
2.2.1 四溴双酚A的降解试验 | 第39页 |
2.2.2 溴酸盐控制试验 | 第39页 |
2.3 检测方法 | 第39-43页 |
2.3.1 常规指标分析 | 第39页 |
2.3.2 无机物指标分析 | 第39-40页 |
2.3.3 有机物指标分析 | 第40-41页 |
2.3.4 生物毒性分析 | 第41-43页 |
2.4 量子化学计算 | 第43-45页 |
第3章 臭氧氧化降解TBBPA的效能与机制 | 第45-75页 |
3.1 引言 | 第45页 |
3.2 臭氧氧化工艺降解TBBPA的影响因素研究 | 第45-54页 |
3.2.1 臭氧浓度对降解TBBPA的影响 | 第45-46页 |
3.2.2 溶液初始pH值对臭氧降解TBBPA的影响 | 第46-48页 |
3.2.3 温度对臭氧降解TBBPA的影响 | 第48-50页 |
3.2.4 TBBPA初始浓度对臭氧降解TBBPA的影响 | 第50-51页 |
3.2.5 水中共存物质对臭氧降解TBBPA的影响 | 第51-54页 |
3.3 臭氧降解TBBPA过程中的无机中间产物研究 | 第54-60页 |
3.3.1 臭氧降解TBBPA过程中的脱溴水平 | 第55-58页 |
3.3.2 臭氧降解TBBPA过程中的溴酸盐生成水平 | 第58-60页 |
3.4 臭氧降解TBBPA的反应机理分析 | 第60-69页 |
3.4.1 臭氧降解TBBPA的有机中间产物和矿化度分析 | 第60-64页 |
3.4.2 臭氧降解TBBPA的反应机理分析 | 第64-69页 |
3.5 臭氧降解TBBPA过程中的毒性控制 | 第69-73页 |
3.5.1 急性毒性 | 第69-71页 |
3.5.2 慢性毒性 | 第71-72页 |
3.5.3 有毒中间产物控制 | 第72-73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73-75页 |
第4章 高铁酸盐氧化降解TBBPA的效能与机制 | 第75-109页 |
4.1 引言 | 第75页 |
4.2 高铁酸钾与TBBPA的反应动力学研究 | 第75-80页 |
4.3 高铁酸盐氧化工艺降解TBBPA的影响因素研究 | 第80-88页 |
4.3.1 高铁酸盐浓度对降解TBBPA的影响 | 第80-82页 |
4.3.2 温度对高铁酸盐降解TBBPA的影响 | 第82-84页 |
4.3.3 TBBPA初始浓度对高铁酸盐降解TBBPA的影响 | 第84-85页 |
4.3.4 水中共存物质对高铁酸盐降解TBBPA的影响 | 第85-88页 |
4.4 高铁酸盐降解TBBPA过程中的脱溴水平研究 | 第88-90页 |
4.5 高铁酸盐降解TBBPA的反应机理分析 | 第90-96页 |
4.5.1 高铁酸盐降解TBBPA的有机中间产物和矿化度分析 | 第90-94页 |
4.5.2 高铁酸盐降解TBBPA的反应机理分析 | 第94-96页 |
4.6 高铁酸盐降解TBBPA过程中的毒性控制 | 第96-103页 |
4.6.1 急性毒性 | 第97-99页 |
4.6.2 慢性毒性 | 第99-100页 |
4.6.3 有毒中间产物控制 | 第100-103页 |
4.7 臭氧和高铁酸盐单独氧化工艺的对比研究 | 第103-108页 |
4.7.1 TBBPA降解效能的对比 | 第104-105页 |
4.7.2 脱溴水平及溴酸盐生成风险的对比 | 第105-106页 |
4.7.3 生物毒性对比 | 第106-107页 |
4.7.4 单独氧化工艺的优缺点 | 第107-108页 |
4.8 本章小结 | 第108-109页 |
第5章 高铁酸盐-臭氧联用工艺降解TBBPA的效能与机制 | 第109-141页 |
5.1 引言 | 第109页 |
5.2 高铁酸盐-臭氧联用工艺的优势研究 | 第109-113页 |
5.2.1 联用工艺对TBBPA的协同高效降解 | 第110-111页 |
5.2.2 联用工艺对TBBPA的高脱溴水平 | 第111-112页 |
5.2.3 联用工艺对遗传毒物溴酸盐的高效控制 | 第112页 |
5.2.4 联用工艺对生物毒性的有效控制 | 第112-113页 |
5.3 高铁酸盐-臭氧联用工艺的条件优化 | 第113-119页 |
5.3.1 氧化剂投加顺序的优化 | 第113-114页 |
5.3.2 氧化剂投加浓度的优化 | 第114-116页 |
5.3.3 pH值的优化 | 第116-117页 |
5.3.4 联用工艺优化后对生物毒性的控制效果 | 第117-119页 |
5.3.5 联用工艺优化后对TBBPA的矿化度 | 第119页 |
5.4 高铁酸盐-臭氧联用工艺对溴酸盐的控制效果研究 | 第119-132页 |
5.4.1 联用工艺对溴酸盐的过程控制及干扰排除 | 第120-122页 |
5.4.2 水质条件对联用工艺控制溴酸盐的影响 | 第122-127页 |
5.4.3 与其他控制方法对比 | 第127-132页 |
5.5 高铁酸盐-臭氧联用工艺的机理分析 | 第132-139页 |
5.5.1 联用工艺协同除污效能的机理分析 | 第132-136页 |
5.5.2 联用工艺控制溴酸盐的机理分析 | 第136-139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139-141页 |
结论 | 第141-143页 |
参考文献 | 第143-157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157-160页 |
致谢 | 第160-161页 |
个人简历 | 第1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