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7-41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第17-18页 |
1.2 黑臭水体特征与治理技术 | 第18-24页 |
1.2.1 黑臭水体的类型 | 第18-19页 |
1.2.2 黑臭水体的成因和机理 | 第19-21页 |
1.2.3 黑臭水体治理技术 | 第21-24页 |
1.3 人工湿地技术及应用现状 | 第24-38页 |
1.3.1 人工湿地的类型 | 第24-26页 |
1.3.2 人工湿地去除污染物的原理 | 第26-31页 |
1.3.3 人工湿地去除污染物的影响因素 | 第31-34页 |
1.3.4 人工湿地去除污染物的微生物学机制 | 第34-36页 |
1.3.5 复合型人工湿地在黑臭水体治理领域的应用 | 第36-38页 |
1.3.6 复合型人工湿地在处理黑臭水体中存在的问题 | 第38页 |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38-41页 |
1.4.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38-39页 |
1.4.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39-40页 |
1.4.3 技术路线 | 第40-41页 |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41-52页 |
2.1 中试基地概况 | 第41页 |
2.2 实验装置设置和运行 | 第41-45页 |
2.2.1 人工湿地的结构 | 第41-42页 |
2.2.2 基质的配置 | 第42-44页 |
2.2.3 植物的配置 | 第44-45页 |
2.2.4 HVHCW系统的工艺流程与运行 | 第45页 |
2.3 进水水质 | 第45-46页 |
2.4 实验分析 | 第46-52页 |
2.4.1 实验采样 | 第46-47页 |
2.4.2 水质分析 | 第47页 |
2.4.3 基质分析方法 | 第47-48页 |
2.4.4 微生物研究方法 | 第48-52页 |
第3章 HVHCW系统去除污染物效能的研究 | 第52-77页 |
3.1 引言 | 第52页 |
3.2 HVHCW系统的设计构建与启动 | 第52-57页 |
3.2.1 工艺的选择 | 第52-53页 |
3.2.2 植物的筛选和作用 | 第53-55页 |
3.2.3 基质的选用 | 第55-56页 |
3.2.4 HVHCW中试系统的启动 | 第56-57页 |
3.3 HVHCW对轻度黑臭水体的处理效能 | 第57-63页 |
3.3.1 HVHCW对TSS的去除 | 第58-59页 |
3.3.2 HVHCW对COD_(Mn)的去除 | 第59-60页 |
3.3.3 HVHCW对氮素的去除 | 第60-62页 |
3.3.4 HVHCW对TP的去除 | 第62-63页 |
3.4 HVHCW对重度黑臭水体的处理效能及污染物延程降解转化规律 | 第63-75页 |
3.4.1 HVHCW对TSS去除 | 第64-65页 |
3.4.2 HVHCW对BOD_5和COD去除 | 第65-67页 |
3.4.3 HVHCW对TN和NH_4~+-N去除 | 第67-70页 |
3.4.4 HVHCW对TP去除 | 第70-71页 |
3.4.5 HVHCW出水DO与污染物去除的相关性分析 | 第71-74页 |
3.4.6 HVHCW的去除率常数 | 第74-75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75-77页 |
第4章 HVHCW系统去除污染物的影响规律研究 | 第77-99页 |
4.1 引言 | 第77页 |
4.2 水力停留时间的影响 | 第77-84页 |
4.2.1 不同水力停留时间对污染物去除的影响 | 第77-80页 |
4.2.2 水力停留时间对污染物延程降解转化的影响 | 第80-84页 |
4.3 基质的影响 | 第84-94页 |
4.3.1 HVHCW基质形态特征 | 第84-87页 |
4.3.2 基质的成分分析 | 第87-89页 |
4.3.3 基质的吸附特性 | 第89-92页 |
4.3.4 HVHCW基质对污染物去除的影响 | 第92-94页 |
4.4 季节与气温变化的影响 | 第94-97页 |
4.4.1 季节变化与污染物去除的影响 | 第94-95页 |
4.4.2 气温变化与污染物去除的聚类分析 | 第95-96页 |
4.4.3 气温变化与污染物去除的因子分析 | 第96-97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97-99页 |
第5章 HVHCW系统的微生物学机制研究 | 第99-124页 |
5.1 引言 | 第99页 |
5.2 HVHCW系统微生物群落结构 | 第99-106页 |
5.2.1 门水平微生物群落结构 | 第99-101页 |
5.2.2 属水平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 | 第101-106页 |
5.3 微生物多样性分析 | 第106-111页 |
5.3.1 稀释性曲线和Shannon-Wiener曲线 | 第106-107页 |
5.3.2 多样性指数分析 | 第107-110页 |
5.3.3 下行流、上行流和水平潜流湿地的文氏图分析 | 第110-111页 |
5.4 微生物多样性与水质净化的相关性分析 | 第111-112页 |
5.5 硝化系统功能性微生物与脱氮机理分析 | 第112-120页 |
5.5.1 硝化系统功能性微生物分析 | 第112-114页 |
5.5.2 脱氮机理分析 | 第114-120页 |
5.6 HVHCW系统植物-微生物-基质去除污染物的联合机制 | 第120-122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122-124页 |
第6章 HVHCW系统实际应用和综合效能评价分析 | 第124-143页 |
6.1 引言 | 第124页 |
6.2 HVHCW系统在城市黑臭河道治理中的应用 | 第124-129页 |
6.2.1 环境条件与待治水体情况 | 第125页 |
6.2.2 工程概况 | 第125-128页 |
6.2.3 示范工程的运行效果 | 第128-129页 |
6.3 HVHCW综合效能评价 | 第129-142页 |
6.3.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129-133页 |
6.3.2 综合效能评价 | 第133-142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42-143页 |
结论 | 第143-145页 |
参考文献 | 第145-162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 | 第162-163页 |
致谢 | 第163-165页 |
个人简历 | 第1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