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中国医学论文--中国少数民族医学论文

藏药渣驯的形成机制与质量评价初步研究

中文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前言第10-12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2-27页
    1 渣驯的应用历史与名称第12-13页
    2 渣驯的产地环境第13-14页
    3 渣驯的来源记载与研究现状第14-15页
        3.1 矿物来源说第14页
        3.2 生物化石来源说第14页
        3.3 生物来源说第14-15页
    4 药材外观的质量分级第15-16页
    5 加工与炮制第16页
    6 临床使用情况第16-17页
    7 化学成分第17-19页
        7.1 无机元素第17页
        7.2 腐殖质类第17-18页
        7.3 挥发性成分第18-19页
        7.4 脂肪油成分第19页
        7.5 氨基酸第19页
    8 药理活性第19-25页
        8.1 抗胃溃疡、抗炎第20页
        8.2 肝损伤保护作用第20-21页
        8.3 镇痛第21页
        8.4 免疫调节和抗肿瘤活性第21-22页
        8.5 增强性欲和生育能力第22页
        8.6 抗氧化活性第22页
        8.7 抗菌作用第22-23页
        8.8 抗糖尿病第23页
        8.9 中枢神经系统作用第23页
        8.10 抗癫痫,抗精神病第23-24页
        8.11 抗病毒第24页
        8.12 治疗高原疾病第24页
        8.13 其他第24-25页
    9 临床使用复方及药用价值第25页
    10 小结第25-27页
第二章 渣驯形成机制初步研究第27-65页
    1 渣驯产地地质环境与其形成关系研究第27-42页
        1.1 研究区域与研究方法第28页
        1.2 研究结果第28-40页
            1.2.1 渣驯出露点地形地貌特征第33-34页
            1.2.2 渣驯出露点温度特征第34-35页
            1.2.3 渣驯出露点植被类型特征第35-36页
            1.2.4 渣驯出露点地质构造及控制性结构面第36-40页
        1.3 小结与讨论第40-42页
            1.3.1 渣驯行政资源分布第40页
            1.3.2 渣驯分布判识模式第40页
            1.3.3 渣驯分布预测第40-41页
            1.3.4 渣驯产地岩相古地理环境分析第41-42页
            1.3.5 渣驯产地沉积演化史第42页
    2 渣驯背景岩石鉴定与理化性质研究第42-55页
        2.1 渣驯产地背景岩石鉴定研究第43-48页
            2.1.1 研究方法第43页
            2.1.2 研究结果第43-48页
        2.2 铸体薄片研究第48-51页
            2.2.1 实验材料第48页
            2.2.2 研究方法第48-49页
            2.2.3 研究结果第49-51页
        2.3 无机元素分析第51-53页
            2.3.1 实验材料第51-52页
            2.1.2 实验方法第52页
            2.1.3 实验结果第52-53页
        2.4 有机碳、总碳含量测定第53-54页
            2.4.1 材料与检测方法第53-54页
            2.4.2 结果第54页
        2.5 小结第54-55页
    3 渣驯的分子古生物学研究第55-65页
        3.1 元素分析第56页
            3.1.1 实验材料第56页
            3.1.2 实验方法及结果第56页
        3.2 CP/MAS~(13)CNMR研究第56-58页
            3.2.1 实验材料第56-57页
            3.2.2 实验方法及结果第57-58页
        3.3 Py-GC-MS分析第58-62页
            3.3.1 实验材料第58页
            3.3.2 实验方法及结果第58-62页
        3.4 小结与讨论第62-65页
第三章 渣驯质量评价初步研究第65-93页
    1 质量分级第65-70页
        1.1 研究方法第65-67页
        1.2 研究结果第67-70页
    2 黄腐酸含量测定第70-72页
        2.1 实验材料第70页
        2.2 实验方法及结果第70-72页
    3 近红外光谱研究第72-78页
        3.1 实验材料第72页
        3.2 实验方法与结果第72-77页
            3.2.1 近红外光谱采集第72-73页
            3.2.2 近红外光谱主成分分析第73-74页
            3.2.3 NIRS模型的建立第74-77页
        3.3 小结与讨论第77-78页
    4 HPLC指纹图谱研究第78-93页
        4.1 实验材料第78页
        4.2 实验方法第78-79页
        4.3 实验结果第79-92页
            4.3.1 渣驯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第79-88页
            4.3.2 渣驯药材指纹图谱主成分分析第88-91页
            4.3.3 不同等级渣驯特征图谱分析第91-92页
        4.4 小结第92-93页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第93-97页
    1 结论第93-95页
    2 讨论第95-97页
致谢第97-98页
参考文献第98-103页
附图第103-113页
后置部分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著及科研成果第113-114页

论文共11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针刺耳穴联合中药干预CVS的个体化动态治疗研究
下一篇:眼络区域性变化与肝胆经循行路线压痛点的相关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