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缩略语表 | 第8-12页 |
引言 | 第12-13页 |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 第13-27页 |
1 临床资料 | 第13页 |
1.1 研究对象 | 第13页 |
1.2 纳入标准 | 第13页 |
1.3 排除标准 | 第13页 |
1.4 剔除标准及脱落标准 | 第13页 |
2 研究方法 | 第13-16页 |
2.1 一般资料 | 第13-14页 |
2.2 建立临床调查表 | 第14页 |
2.3 样本含量的估计 | 第14页 |
2.4 白睛肝胆区眼络变化观察 | 第14-15页 |
2.5 压痛点触诊 | 第15-16页 |
2.5.1 压痛点疼痛判定标准 | 第15页 |
2.5.2 诊查步骤 | 第15页 |
2.5.3 具体检查方法 | 第15-16页 |
2.6 统计学处理方法 | 第16页 |
3 研究结果 | 第16-27页 |
3.1 疾病组与对照组对照研究 | 第16-22页 |
3.1.1 患者年龄 | 第16-17页 |
3.1.2 患者性别 | 第17页 |
3.1.3 压痛点数量 | 第17页 |
3.1.4 压痛点NRS评分 | 第17-18页 |
3.1.5 两组患者的不同压痛点出现率 | 第18-19页 |
3.1.6 两组患者的不同压痛点NRS评分 | 第19-21页 |
3.1.7 压痛点与经脉对应关系表 | 第21-22页 |
3.2 疾病组研究 | 第22-26页 |
3.2.1 一般资料 | 第22页 |
3.2.2 患者性别 | 第22页 |
3.2.3 患者年龄 | 第22页 |
3.2.4 患者眼络形态粗细改变情况 | 第22-23页 |
3.2.5 眼络变细与眼络增粗对照研究 | 第23-26页 |
3.2.5.1 患者年龄 | 第23页 |
3.2.5.2 患者性别 | 第23页 |
3.2.5.3 压痛点数量情况 | 第23页 |
3.2.5.4 压痛点NRS评分 | 第23-24页 |
3.2.5.5 两组患者的不同压痛点出现率 | 第24页 |
3.2.5.6 两组患者的不同压痛点NRS评分 | 第24-26页 |
3.3 眼络形态粗细变化与压痛点数量、NRS评分的相关性 | 第26-27页 |
第二部分 讨论 | 第27-45页 |
1.眼络变化基础及相关研究 | 第27-35页 |
1.1 现代医学对眼络变化的认识 | 第27-29页 |
1.1.1 眼络变化与球结膜的微循环变化密切相关 | 第27页 |
1.1.2 球结膜微循环变化是多种疾病浮现的信号之一 | 第27-28页 |
1.1.3 球结膜微循环变化形状不同,疾病种类及性质不同。 | 第28页 |
1.1.4 球结膜微循环变化的临床价值及局限性 | 第28-29页 |
1.1.5 从全息理论角度理解球结膜微循环变化 | 第29页 |
1.2 祖国医学对眼络变化的认识 | 第29-35页 |
1.2.1 眼络变化的理论渊源 | 第29-30页 |
1.2.2 白睛肝胆区眼络变化的表现 | 第30-32页 |
1.2.3 眼络变化与脏腑的关系 | 第32页 |
1.2.4 眼络变化与经络的关系 | 第32-35页 |
2.肝胆经循行压痛点研究 | 第35-37页 |
2.1 中医对于压痛点的认识 | 第35页 |
2.2 现代关于压痛点的研究 | 第35-37页 |
2.3 肝胆经循行压痛点的相关研究 | 第37页 |
2.4 压痛点可作为诊疗疾病的突破口 | 第37页 |
3.肝胆区眼络变化与对应经脉循行压痛点的关系 | 第37-38页 |
4.关于研究结果的讨论 | 第38-45页 |
4.1 压痛点总体分布情况 | 第38-39页 |
4.2 观察组一般资料分析 | 第39页 |
4.3 眼络粗细改变与压痛点分布的相关性 | 第39-44页 |
4.3.1 眼络变化分析(附眼络变化病人图片) | 第40-41页 |
4.3.2 与肝开窍于目的相关性 | 第41-42页 |
4.3.3 与经脉、经穴特异性及气血失衡的相关性 | 第42-43页 |
4.3.4 与微循环改变的相关性 | 第43-44页 |
4.4 眼络粗细与压痛点数量、NRS评分相关性 | 第44页 |
4.5 眼络变化及压痛点的发现对疾病诊察的临床意义 | 第44-45页 |
结论 | 第45-46页 |
问题与展望 | 第46-47页 |
致谢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1页 |
附件1 综述 | 第51-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7页 |
附件2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著及科研成果 | 第57-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