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9-10页 |
1.前言 | 第10-11页 |
2.研究目的 | 第11页 |
3.研究对象及设计方法 | 第11页 |
4.研究方法 | 第11-17页 |
4.1 诊断标准 | 第11-12页 |
4.1.1 西医诊断标准 | 第11-12页 |
4.1.2 中医视疲劳诊断标准 | 第12页 |
4.1.3 中医肝肾阴虚诊断标准 | 第12页 |
4.2 中西医临床症状计分标准 | 第12-13页 |
4.2.1 视疲劳症状评分标准 | 第12-13页 |
4.2.2 中医眼痨症状(肝肾阴虚型)分级量化评分 | 第13页 |
4.3 纳入标准 | 第13-14页 |
4.4 排除标准 | 第14页 |
4.5 病例剔除标准 | 第14页 |
4.6 临床观察资料和治疗 | 第14-16页 |
4.6.1 药品和仪器 | 第14-15页 |
4.6.2 治疗方法 | 第15页 |
4.6.3 基础治疗 | 第15-16页 |
4.7 观测指标及检查项目 | 第16页 |
4.8 疗效指标 | 第16-17页 |
4.8.1 疗效性指标 | 第16页 |
4.8.2 CVS疗效评定 | 第16-17页 |
4.9 统计分析方法 | 第17页 |
5.研究结果和统计分析 | 第17-28页 |
5.1 治疗前一般情况分析 | 第17-20页 |
5.1.1 一般资料 | 第17-18页 |
5.1.2 治疗前相关检查指标比较 | 第18-19页 |
5.1.3 治疗前症状评分分析 | 第19-20页 |
5.2 治疗后的情况分析 | 第20-27页 |
5.2.1 治疗后各组间相关检查指标结果分析 | 第20-21页 |
5.2.2 治疗后中医症状评分比较 | 第21-23页 |
5.2.3 治疗后西医临床症状评分比较 | 第23-25页 |
5.2.4 治疗后中医疗效比较 | 第25-26页 |
5.2.5 治疗后两组间患者西医疗效比较 | 第26-27页 |
5.3 不良反应 | 第27页 |
5.4 小结 | 第27-28页 |
6.讨论 | 第28-38页 |
6.1 视疲劳的病因病机 | 第28-31页 |
6.1.1 中医病因病机 | 第28-29页 |
6.1.2 西医发病机制 | 第29-31页 |
6.2 视疲劳的治疗 | 第31-35页 |
6.2.1 视疲劳的中医治疗 | 第31-33页 |
6.2.2 视疲劳的西医治疗 | 第33-35页 |
6.3 针刺治疗作用及原理 | 第35-36页 |
6.4 耳穴压丸治疗作用及原理 | 第36-37页 |
6.5 中成药杞菊地黄丸的选择 | 第37页 |
6.6 滴眼液的选择 | 第37-38页 |
6.7 针灸耳穴联合中药干预CVS结果及疗效分析 | 第38页 |
7.小结 | 第38-39页 |
8.问题与展望 | 第39-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4页 |
文献综述 | 第44-62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2页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著及科研成果 | 第62-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