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

城市修补视角下的长安路片区城市设计策略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4-28页
    1.1 研究背景第14-17页
        1.1.1 发展现状与矛盾:快速城镇化进程下,大量城市问题的不断涌现第14-15页
        1.1.2 发展阶段与变革:由增量拓展到存量挖掘,“新常态”下转型发展理念与方式已成为必然要求第15页
        1.1.3 发展瓶颈与思辨:当前中国城市发展对城市设计的客观需求第15-16页
        1.1.4 .发展机遇与红利:党中央高度顺应时代的正确决策,“城市修补”是实现城市发展转型的新契机第16-17页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7-18页
        1.2.1 研究目标第17-18页
        1.2.2 研究意义第18页
    1.3 研究对象及范围界定第18-20页
    1.4 相关概念界定第20-25页
        1.4.1 “城市修补”相关概念第20-23页
        1.4.2 长安路片区第23页
        1.4.3 城市设计策略第23-25页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第25-27页
        1.5.1 研究内容第25-26页
        1.5.2 研究方法第26-27页
    1.6 研究框架第27-28页
第二章 相关理论研究及实践综述第28-45页
    2.1 相关基础理论研究第28-32页
        2.1.1 城市触媒理论第28-29页
        2.1.2 精明增长理论第29页
        2.1.3 紧凑城市理论第29-30页
        2.1.4 城市针灸理论第30页
        2.1.5 有机更新理论第30-31页
        2.1.6 理论特征梳理及对城市修补的理念的启发性意义第31-32页
    2.2 国内外城市更新的理论研究第32-37页
        2.2.1 国外城市更新研究第32-35页
        2.2.2 国内城市更新研究第35-37页
    2.3 城市修补理念的研究概述第37-43页
        2.3.1 城市修补理念的产生背景第37页
        2.3.2 城市修补理念的缘起及发展历程第37-39页
        2.3.3 城市修补相关实践案例第39-43页
    2.4 本章小结第43-45页
第三章 城市设计方法在城市修补中的适用性研究第45-53页
    3.1 城市设计与城市修补的关系第45-46页
    3.2 城市设计在城市修补视角下的建成区研究中的适用因素第46-48页
        3.2.1 “媒介”与“先导”角色第46-47页
        3.2.2 视角维度更广,要素体系更复合的技术特征第47页
        3.2.3 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实现形式第47-48页
    3.3 城市修补视角下的城市设计方法的侧重点第48-49页
    3.4 城市设计在城市修补视角下的建成区研究中的作用第49-50页
        3.4.1 促进催化反应第49页
        3.4.2 激发片区活力第49页
        3.4.3 强化片区意象第49-50页
        3.4.4 促进共建共治第50页
    3.5 城市修补视角下的建成区城市设计应遵循的原则第50-52页
        3.5.1 整体性原则第50页
        3.5.2 渐进性原则第50-51页
        3.5.3 多维复合性原则第51页
        3.5.4 特色延续性原则第51页
        3.5.5 主体开放性原则第51-52页
    3.6 本章小结第52-53页
第四章 城市修补视角下的长安路片区特殊性问题研究第53-79页
    4.1 长安路片区发展概况第53-58页
        4.1.1 历史沿革第53-55页
        4.1.2 社会经济概况第55-56页
        4.1.3 土地使用特征及规划影响第56-57页
        4.1.4 片区定位与职能演进特征第57-58页
    4.2 长安路片区要素禀赋评价第58-60页
        4.2.1 区位优势第58页
        4.2.2 服务业的集聚化与规模化第58-59页
        4.2.3 历史与文化资源第59页
        4.2.4 政策优势第59-60页
    4.3 城市修补视角下的长安路片区的特殊性问题第60-78页
        4.3.1 用地构成与功能分析第60-63页
        4.3.2 道路交通及出行条件分析第63-68页
        4.3.3 公共空间分析第68-70页
        4.3.4 慢行系统分析第70-73页
        4.3.5 整体风貌与特色分析第73-75页
        4.3.6 天际线及建筑群体空间分析第75-77页
        4.3.7 城市文脉分析第77-78页
    4.4 本章小结第78-79页
第五章 城市修补视角下的长安路片区城市设计策略研究第79-117页
    5.1 总体框架制定第79-81页
        5.1.1 策略解析第79-80页
        5.1.2 价值导向第80-81页
        5.1.3 操作路径第81页
    5.2 长安路片区整体式缝合修补策略第81-102页
        5.2.1 整体式织补缝合策略解析第81-82页
        5.2.2 “调脏腑”之拼贴功能网第82-87页
        5.2.3 “舒经络”之织补交通网第87-92页
        5.2.4 “固筋骸”之缝合节点网第92-95页
        5.2.5 “津气血”之修复设施网第95-96页
        5.2.6 “蓄神韵”之塑造风貌网第96-102页
    5.3 长安路片区切入式催化修补策略第102-112页
        5.3.1 切入式催化修补策略解析第102-103页
        5.3.2 操作路径第103-104页
        5.3.3 “问脉寻穴”:找寻核心症结第104-108页
        5.3.4 “辨症施针”:塑造片区新生第108-112页
    5.4 从“公众参与”到“共同缔造”:城市修补视角下的公众参与新启示第112-115页
        5.4.1 城市修补视角下的公众参与第112-113页
        5.4.2 多元利益诉求的调和第113-114页
        5.4.3 新启示第114-115页
    5.5 本章小结第115-117页
结论与展望第117-120页
    研究的主要结论第117-118页
    研究的不足第118-119页
    研究的展望第119-120页
参考文献第120-123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123页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研究项目第123-124页
致谢第124页

论文共12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绿色增长的关中西部城镇密集区空间整合研究
下一篇:建筑垃圾再生材料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试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