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8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12页 |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2-15页 |
1.2.1 国外研究状况 | 第12-14页 |
1.2.2 国内研究状况 | 第14-15页 |
1.2.3 研究状况分析 | 第15页 |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5-18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5-17页 |
1.3.2 研究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第二章 长大纵坡范围的确定与代表车型选择 | 第18-24页 |
2.1 长大纵坡范围界定 | 第18-20页 |
2.1.1 长大上坡的界定 | 第18-19页 |
2.1.2 长大下坡的界定 | 第19-20页 |
2.2 代表车型的选择 | 第20-23页 |
2.2.1 载重车选择背景依据 | 第21页 |
2.2.2 调查统计分析与代表车型的确定 | 第21-23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第三章 载重车坡向加速度确定及影响因素分析 | 第24-39页 |
3.1 坡向加速度分析求解 | 第24-27页 |
3.1.1 坡度方向重力分力 | 第24-25页 |
3.1.2 坡度方向环境阻力 | 第25-26页 |
3.1.3 “坡度—环境”加速度a_(s-c)确定 | 第26-27页 |
3.2 长大纵坡最小安全行车间距影响因素分析 | 第27-38页 |
3.2.1 驾驶员自身因素 | 第27-31页 |
3.2.2 车辆影响 | 第31-33页 |
3.2.3 道路条件影响 | 第33-35页 |
3.2.4 交通环境影响 | 第35-38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四章 高速公路长大纵坡路段最小安全车距模型的建立 | 第39-46页 |
4.1 模型建立的前提要求 | 第39-40页 |
4.2 长大纵坡安全行车间距模型的建立 | 第40-43页 |
4.3 模型参数值的标定 | 第43-45页 |
4.3.1 驾驶员反应时间t_f | 第43-44页 |
4.3.2 制动协调时间t_x | 第44页 |
4.3.3 最大制动加速度a_t | 第44-45页 |
4.3.4 安全距离l_t | 第45页 |
4.3.5 “坡度—环境”加速度a_(s-c)相关参数取值 | 第45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五章 最小安全行车间距确定与基于TruckSim仿真模型验证 | 第46-71页 |
5.1 高速公路长大纵坡最小安全行车间距的确定 | 第46-60页 |
5.1.1 爬坡行驶间距 | 第46-53页 |
5.1.2 下坡行驶间距 | 第53-60页 |
5.2 基于TruckSim双车跟驰仿真模型的构建 | 第60-62页 |
5.2.1 整车模型构建 | 第60页 |
5.2.2 道路模型选取 | 第60-61页 |
5.2.3 驾驶员模型与控制算法 | 第61-62页 |
5.2.4 ABS控制策略 | 第62页 |
5.3 TruckSim仿真实验及结果分析 | 第62-69页 |
5.3.1 爬坡行驶状态下跟驰仿真 | 第63-67页 |
5.3.2 下坡行驶状态下跟驰仿真 | 第67-69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9-71页 |
第六章 基于长大纵坡最小行车间距的交通事故处置措施研究 | 第71-75页 |
6.1 爬坡路段安全处置措施 | 第71-73页 |
6.1.1 运营管理 | 第71-72页 |
6.1.2 交通组织 | 第72页 |
6.1.3 工程措施 | 第72-73页 |
6.2 下坡路段安全处置措施 | 第73-74页 |
6.2.1 预防措施 | 第73-74页 |
6.2.2 补救措施 | 第74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75-78页 |
结论 | 第75-77页 |
展望 | 第77-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2页 |
致谢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