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可转债融资行为研究--以中国重工为例
中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8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4页 |
1.2 研究方法及框架 | 第14-16页 |
1.2.1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2.2 研究思路及框架 | 第15-16页 |
1.3 研究可能的创新点 | 第16-18页 |
第二章 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 | 第18-28页 |
2.1 理论基础 | 第18-20页 |
2.1.1 资本结构理论 | 第18-20页 |
2.1.2 代理成本理论 | 第20页 |
2.2 文献综述 | 第20-26页 |
2.2.1 可转债融资的动因研究 | 第20-23页 |
2.2.2 可转换债券的定价研究 | 第23-24页 |
2.2.3 可转换债券的融资效果研究 | 第24-26页 |
2.3 文献评述 | 第26-28页 |
第三章 可转换债券融资理论分析 | 第28-43页 |
3.1 可转换债券相关概念 | 第28-29页 |
3.1.1 可转换债券的概念 | 第28页 |
3.1.2 可转换债券的要素 | 第28-29页 |
3.2 可转债融资的动因分析 | 第29-32页 |
3.2.1 从发行者和投资者的角度 | 第29-30页 |
3.2.2 从与其他股权融资方式比较的角度 | 第30-31页 |
3.2.3 从与其他债权融资方式比较的角度 | 第31-32页 |
3.3 可转债的发行条件及程序 | 第32-35页 |
3.3.1 可转债的发行条件 | 第32-34页 |
3.3.2 可转债的发行程序 | 第34-35页 |
3.4 可转债融资的风险分析 | 第35-43页 |
3.4.1 风险的类型分析 | 第35-41页 |
3.4.2 风险的防范措施 | 第41-43页 |
第四章 中国重工可转债融资案例概述 | 第43-54页 |
4.1 公司概况 | 第43-48页 |
4.2 中国重工可转债融资的动因分析 | 第48-51页 |
4.2.1 消除潜在同业竞争,收购母公司资产 | 第48-49页 |
4.2.2 定增方式被否,转而发行可转债 | 第49-50页 |
4.2.3 与普通债相比,可转债融资成本低 | 第50-51页 |
4.3 中国重工可转债融资的策略分析 | 第51-54页 |
4.3.1 策略要素分析 | 第51-52页 |
4.3.2 关键事件 | 第52-54页 |
第五章 中国重工可转债融资效果分析 | 第54-71页 |
5.1 融资绩效分析 | 第54-59页 |
5.2 经营绩效分析 | 第59-63页 |
5.3 市场反应分析 | 第63-67页 |
5.3.1 基于事件分析法的短期市场反应分析 | 第63-66页 |
5.3.2 股票市场的长期反应 | 第66-67页 |
5.4 对控股权的影响分析 | 第67-71页 |
5.4.1 转股情况 | 第67-68页 |
5.4.2 转股成功对控制权的影响 | 第68-71页 |
第六章 结论及建议 | 第71-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7页 |
附录 | 第77-79页 |
致谢 | 第79-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