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5页 |
1.1 概念界定 | 第11-12页 |
1.2 研究缘由 | 第12-13页 |
1.2.1 反馈在完整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 | 第12-13页 |
1.2.2 学习迁移的深刻教育意义 | 第13页 |
1.2.3 间隔问题在生活中较多的迁移情境 | 第13页 |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3.1 研究目标 | 第13-14页 |
1.3.2 研究意义 | 第14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4.1 文献研究法 | 第14页 |
1.4.2 访谈法 | 第14页 |
1.4.3 实验法 | 第14-15页 |
第2章 文献综述 | 第15-25页 |
2.1 国内外关于反馈的研究进展 | 第15-19页 |
2.1.1 反馈的定义及其分类 | 第15-16页 |
2.1.2 反馈效果的研究 | 第16-19页 |
2.1.3 基于计算机的反馈 | 第19页 |
2.2 国内外关于学习迁移的相关研究 | 第19-22页 |
2.2.1 学习迁移理论 | 第19-20页 |
2.2.2 学习迁移测量 | 第20-22页 |
2.3 国内外研究对本研究的启示 | 第22-25页 |
第3章 反馈呈现方式研究的总体设计 | 第25-33页 |
3.1 本研究的研究框架 | 第25-27页 |
3.2 研究材料的详细设计 | 第27-31页 |
3.2.1 数字化学习资源的板块设计 | 第28页 |
3.2.2 数字化学习资源的详细设计 | 第28-30页 |
3.2.3 反馈的完整呈现方式和不完整呈现方式设计 | 第30-31页 |
3.2.4 支架式诱发反思与开放式诱发反思的反馈设计 | 第31页 |
3.3 数据收集与处理方法 | 第31-33页 |
3.3.1 数据收集 | 第31-32页 |
3.3.2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32-33页 |
第4章 反馈呈现方式对学习迁移影响的实验实施与数据采集 | 第33-44页 |
4.1 实验一 反馈的完整和不完整呈现方式对学习迁移的影响 | 第33-38页 |
4.1.1 实验对象 | 第33-34页 |
4.1.2 实验材料 | 第34页 |
4.1.3 实验设计 | 第34-35页 |
4.1.4 实验程序 | 第35页 |
4.1.5 评分标准 | 第35页 |
4.1.6 数据采集 | 第35-38页 |
4.2 实验二 开放式和支架式诱发反思的反馈对学习迁移的影响 | 第38-44页 |
4.2.1 实验对象 | 第38页 |
4.2.2 实验材料 | 第38-39页 |
4.2.3 实验设计 | 第39页 |
4.2.4 实验程序 | 第39页 |
4.2.5 评分标准 | 第39页 |
4.2.6 数据采集 | 第39-44页 |
第5章 讨论 | 第44-49页 |
5.1 反馈是否以完整方式呈现对学习迁移的影响 | 第44-47页 |
5.1.1 以不完整方式呈现的反馈对不同难度水平任务促进作用差异的原因分析 | 第45-46页 |
5.1.2 以不完整方式呈现的反馈与先验知识水平的交互促进学习迁移的原因分析 | 第46-47页 |
5.1.3 以不完整方式呈现的反馈促进学习迁移的综合讨论 | 第47页 |
5.2 诱发反思的反馈对学习迁移的促进作用 | 第47-49页 |
5.2.1 诱发反思的方式与任务难度水平以及先验知识水平交互促进学习迁移的原因分析 | 第47-48页 |
5.2.2 反馈中诱发反思的方式对学习迁移影响的综合讨论 | 第48-49页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49-51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49页 |
6.2 本研究的创新点 | 第49-50页 |
6.3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50页 |
6.4 建议 | 第50-51页 |
6.4.1 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 第50页 |
6.4.2 教育建议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4页 |
附录 | 第54-59页 |
附录A 前测 | 第54-55页 |
附录B 第一次即时迁移 | 第55-56页 |
附录C 第一次延时迁移 | 第56-57页 |
附录D 第二次即时迁移 | 第57-58页 |
附录E 第二次延时迁移 | 第58-59页 |
致谢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