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5-25页 |
1.1 茄科植物响应低温胁迫的研究进展 | 第15-19页 |
1.1.1 生理生化方向的研究进展 | 第15-16页 |
1.1.2 分子方向的研究进展 | 第16-18页 |
1.1.3 ABA 响应低温胁迫反应的研究进展 | 第18-19页 |
1.2 逆境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 | 第19-23页 |
1.2.1 NAC 转录因子 | 第19-20页 |
1.2.2 植物 MBF1 转录辅激活因子 | 第20-21页 |
1.2.3 F-box 蛋白家族 | 第21-23页 |
1.2.4 MADS-box 转录因子 | 第23页 |
1.2.5 脱水素 DHN | 第23页 |
1.3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目的和意义 | 第23-25页 |
第二章 外源 ABA 对低温下辣椒抗氧化酶活性及其基因表达的影响 | 第25-38页 |
2.1 材料与处理 | 第25-26页 |
2.2 试验方法 | 第26-29页 |
2.2.1 坏死斑的统计 | 第26页 |
2.2.2 丙二醛含量的测定 | 第26页 |
2.2.3 过氧化氢含量的测定 | 第26页 |
2.2.4 抗坏血酸-谷胱甘肽循环代谢物的测定 | 第26-27页 |
2.2.5 抗坏血酸和谷胱甘肽含量的测定 | 第27页 |
2.2.6 抗氧化酶活测定 | 第27-28页 |
2.2.7 RNA 提取和实时定量(qRT-PCR)分析基因表达 | 第28-29页 |
2.2.8 数据统计分析 | 第29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29-35页 |
2.3.1 ABA 对低温下辣椒叶片冷害指数的影响 | 第29-30页 |
2.3.2 ABA 对低温下辣椒叶片中 MDA 和 H_2O_2含量的影响 | 第30-31页 |
2.3.3 外源 ABA 对低温下辣椒叶片 AsA-GSH 循环代谢物的影响 | 第31-33页 |
2.3.4 外源 ABA 对低温下辣椒叶片抗氧化酶的影响 | 第33-34页 |
2.3.5 ABA 对低温下辣椒叶片抗氧化酶基因表达的影响 | 第34-35页 |
2.4 讨论 | 第35-38页 |
2.4.1 ABA 对低温下辣椒叶片冷害症状的影响 | 第35页 |
2.4.2 ABA 对低温下辣椒叶片 MDA 和 H2O2含量的影响 | 第35页 |
2.4.3 外源 ABA 对低温下辣椒叶片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第35-37页 |
2.4.4 ABA 对低温下辣椒抗氧化酶基因表达的影响 | 第37-38页 |
第三章 SSH 技术对 ABA 调节的辣椒低温抗性相关基因的差异表达分析 | 第38-52页 |
3.1 材料与处理 | 第39页 |
3.2 试验方法 | 第39-40页 |
3.2.1 叶绿素含量测定 | 第39页 |
3.2.2 电导率测定 | 第39-40页 |
3.2.3 净光合速率和气孔导度分析 | 第40页 |
3.2.4 RNA 分离和 cDNA 准备 | 第40页 |
3.2.5 SSH 文库构建 | 第40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40-48页 |
3.3.1 ABA 有效地缓解辣椒叶片的冷害症状 | 第40页 |
3.3.2 ABA 对低温下辣椒电导率、叶绿素、净光合速率和气孔导度的影响 | 第40-41页 |
3.3.3 消减 cDNA 文库的构建 | 第41页 |
3.3.4 正反交文库中 ESTs 分离 | 第41-43页 |
3.3.5 参与耐寒性的基因 | 第43-44页 |
3.3.6 qRT-PCR 分析 ABA 调节的差异基因 | 第44-48页 |
3.4 讨论 | 第48-51页 |
3.4.1 分析电导率、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和气孔导度 | 第48页 |
3.4.2 未知功能的基因 | 第48-49页 |
3.4.3 低温下 ABA 上调的运输相关基因 | 第49页 |
3.4.4 低温下 ABA 上调的转录相关基因 | 第49页 |
3.4.5 低温期间 ABA 上调的代谢和防御相关基因 | 第49-50页 |
3.4.6 低温期间 ABA 下调的基因 | 第50-51页 |
3.5 结论 | 第51-52页 |
第四章 辣椒 CaNAC2 转录因子的功能分析 | 第52-71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53-60页 |
4.1.1 主要材料及处理方法 | 第53页 |
4.1.2 NAC 基因分离和序列分析 | 第53页 |
4.1.3 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53-58页 |
4.1.4 亚细胞定位分析 | 第58-59页 |
4.1.5 CaNAC2 转录激活活性分析 | 第59页 |
4.1.6 辣椒 CaNAC2 在非生物胁迫下的表达模式分析 | 第59页 |
4.1.7 VIGS 技术分析辣椒 CaNAC2 沉默 | 第59-60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60-68页 |
4.2.1 辣椒 CaNAC2 全长 cDNA 的分离 | 第60-61页 |
4.2.2 辣椒 CaNAC2 推导的蛋白结构域及系统进化树分析 | 第61-62页 |
4.2.3 辣椒 CaNAC2 的亚细胞定位分析 | 第62-63页 |
4.2.4 辣椒 CaNAC2 的转录激活活性分析 | 第63-64页 |
4.2.5 辣椒 CaNAC2 的表达模式分析 | 第64-65页 |
4.2.6 VIGS 技术分析辣椒 CaNAC2 沉默的功能 | 第65-68页 |
4.3 讨论 | 第68-71页 |
4.3.1 辣椒 CaNAC2 的特征分析 | 第68页 |
4.3.2 辣椒 CaNAC2 的抗逆性分析 | 第68-71页 |
第五章 辣椒 CaMBF 转录辅激活因子的功能分析 | 第71-84页 |
5.1 材料与处理 | 第71-75页 |
5.1.1 主要材料及处理方法 | 第71-72页 |
5.1.2 辣椒 CaMBF 分离和序列分析 | 第72页 |
5.1.3 辣椒 CaMBF 在非生物胁迫下的表达模式分析 | 第72页 |
5.1.4 CaMBF 超量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72-73页 |
5.1.5 辣椒 CaMBF 的拟南芥遗传转化及检测 | 第73-74页 |
5.1.6 CaMBF 超量表达拟南芥的表型分析与功能鉴定 | 第74-75页 |
5.2 结果与分析 | 第75-81页 |
5.2.1 辣椒 CaMBF 全长 cDNA 的分离 | 第75-76页 |
5.2.2 辣椒 CaMBF 的表达模式分析 | 第76-77页 |
5.2.3 CaMBF 在拟南芥上的功能分析 | 第77-81页 |
5.3 讨论 | 第81-84页 |
5.3.1 辣椒 CaMBF 的特征分析 | 第81-82页 |
5.3.2 辣椒 CaMBF 对逆境的响应 | 第82页 |
5.3.3 辣椒 CaMBF 的耐寒性分析 | 第82-84页 |
第六章 利用 VIGS 技术研究辣椒 CaF-box 蛋白基因的功能 | 第84-94页 |
6.1 材料与处理 | 第85-86页 |
6.1.1 主要材料及处理方法 | 第85页 |
6.1.2 CaF-box 分离和序列分析 | 第85页 |
6.1.3 病毒沉默 CaF-box 载体的构建 | 第85页 |
6.1.4 辣椒 CaF-box 在非生物胁迫下的表达模式分析 | 第85页 |
6.1.5 VIGS 技术分析辣椒 CaF-box 沉默的功能 | 第85-86页 |
6.2 结果与分析 | 第86-92页 |
6.2.1 辣椒 CaF-box 全长 cDNA 的分离 | 第86-88页 |
6.2.2 辣椒 CaF-box 的表达模式分析 | 第88-89页 |
6.2.3 VIGS 技术分析辣椒 CaF-box 蛋白沉默的功能 | 第89-92页 |
6.3 讨论 | 第92-94页 |
第七章 辣椒低温抗性相关基因 CaMADS-box 和 CaDHN 的克隆及其表达分析 | 第94-102页 |
7.1 材料与处理 | 第94-95页 |
7.1.1 主要材料及处理方法 | 第94页 |
7.1.2 CaMADS-box 和 CaDHN 分离和序列分析 | 第94-95页 |
7.1.3 辣椒 CaMADS-box 和 CaDHN 在非生物胁迫下的表达模式分析 | 第95页 |
7.2 结果与分析 | 第95-99页 |
7.2.1 辣椒 CaMADS-box 和 CaDHN 全长 cDNA 的分离 | 第95-96页 |
7.2.2 辣椒 CaDHN 全长 cDNA 的分离 | 第96-97页 |
7.2.3 辣椒 CaDHN 编码氨基酸的亲水性预测和跨膜结构分析 | 第97-98页 |
7.2.4 辣椒 CaMADS-box 和 CaDHN 的表达模式分析 | 第98-99页 |
7.3 讨论 | 第99-102页 |
7.3.1 辣椒 CaMADS-box 的结构分析和表达特征 | 第99-100页 |
7.3.2 辣椒 CaDHN 的结构分析和表达特征 | 第100-102页 |
第八章 结论及创新点 | 第102-103页 |
8.1 结论 | 第102页 |
8.2 创新点 | 第102-103页 |
参考文献 | 第103-125页 |
附录 | 第125-129页 |
缩略词 | 第129-130页 |
致谢 | 第130-131页 |
作者简介 | 第13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