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1页 |
一、选题意义 | 第9页 |
二、研究视角与方法 | 第9页 |
三、对几个基本概念的认识 | 第9-11页 |
(一)工艺美术与工艺美术教育 | 第9-10页 |
(二)艺术设计与艺术设计教育 | 第10-11页 |
第二章 我国现代艺术设计教育的历史回顾 | 第11-15页 |
一、我国现代艺术设计教育的孕育与萌发阶段 | 第11-13页 |
(一)晚清时期 | 第11-12页 |
(二)民国时期 | 第12-13页 |
二、我国现代艺术设计教育的探索与发展阶段 | 第13-15页 |
(一)新中国成立至文革时期 | 第13页 |
(二)改革开放至今 | 第13-15页 |
第三章 包豪斯设计教育的基本概况 | 第15-27页 |
一、包豪斯设计教育诞生的背景及核心理念 | 第15-17页 |
(一)世界文化思潮对包豪斯设计基础教育的影响 | 第15-16页 |
(二)社会政治、经济背景对包豪斯的影响 | 第16-17页 |
(三)核心理念 | 第17页 |
二、包豪斯设计教育发展的三个阶段 | 第17-21页 |
(一)魏玛时期1919-1925 | 第18-19页 |
(二)德绍时期1925-1932 | 第19-20页 |
(三)柏林时期1932-1933 | 第20-21页 |
三、包豪斯设计教育的教学体系 | 第21-27页 |
(一)教学目标 | 第21页 |
(二)教学体制 | 第21-22页 |
(三)课程设置 | 第22-24页 |
(四)特色体现 | 第24-27页 |
第四章 包豪斯设计教育在我国的发展与实践 | 第27-41页 |
一、包豪斯设计教育在我国的三个阶段 | 第27-30页 |
(一)包豪斯设计教育思想的传入 | 第27-29页 |
(二)包豪斯设计教育思想的发展 | 第29-30页 |
(三)对包豪斯设计教育的反思 | 第30页 |
二、包豪斯基课程模式在我国的延续——以美术院校为例 | 第30-34页 |
(一)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 第31页 |
(二)广州美术学院 | 第31-32页 |
(三)中央美术学院 | 第32-33页 |
(四)天津美术学院 | 第33-34页 |
三、从作坊到工作室的教学模式——以美术院校为例 | 第34-37页 |
(一)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工作室模式 | 第34-35页 |
(二)广州美术学院的“工作室课题制”教学模式 | 第35-36页 |
(三)中央美术学院的导师工作室教学模式 | 第36页 |
(四)天津美术学院的设计与新媒体艺术实验教学中心 | 第36-37页 |
四、艺术与科学结合的现代艺术设计教育 | 第37-38页 |
(一)艺术与科技结合的理论实践 | 第37页 |
(二)“工业美术”与“工业设计” | 第37-38页 |
五、教学、研究、实践三位一体的现代艺术设计教育 | 第38-39页 |
六、台湾地区对包豪斯的继承 | 第39-41页 |
第五章 包豪斯设计教育对我国现代艺术设计教育的启示 | 第41-51页 |
一、包豪斯设计教育对我国现代艺术设计教育的冲击 | 第41-43页 |
(一)传统文化遗失 | 第41-42页 |
(二)模仿流于形式 | 第42-43页 |
二、我国现代艺术设计教育未来发展方向的思考 | 第43-50页 |
(一)艺术与技术 | 第43-45页 |
(二)艺术与人文 | 第45-50页 |
三、我国艺术现代设计教育未来发展方向的思考 | 第50-51页 |
第六章 总结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4页 |
致谢 | 第54-56页 |
在学期间的科研情况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