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8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8-10页 |
(一)二级学院治理体系建设是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 第8页 |
(二)二级学院治理体系建设是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现实需要 | 第8-9页 |
(三)二级学院治理体系建设是激发大学办学活力的重要方式 | 第9-10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10-15页 |
(一)国外研究 | 第10-12页 |
(二)国内研究 | 第12-14页 |
(三)已有研究评价 | 第14-15页 |
三、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一)理论意义 | 第15页 |
(二)实践意义 | 第15-16页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6-18页 |
(一)研究思路 | 第16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 第18-28页 |
一、理论基础 | 第18-22页 |
(一)治理理论与二级学院治理 | 第18-19页 |
(二)利益相关者理论与二级学院治理 | 第19-20页 |
(三)二级学院组织属性与二级学院治理 | 第20-22页 |
二、分析框架 | 第22-28页 |
(一)我国大学二级学院治理体系的内涵 | 第22-24页 |
(二)“价值-制度-行动”三位一体的分析框架 | 第24-26页 |
(三)二级学院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关系 | 第26-28页 |
第三章 我国大学二级学院治理体系的发展脉络 | 第28-31页 |
一、初始探索期(1949-1966) | 第28-29页 |
二、混乱失范期(1966-1976) | 第29页 |
三、逐步调整期(1976-1996) | 第29-30页 |
四、形成稳定期(1996年至今) | 第30-31页 |
第四章 我国大学二级学院治理体系的现实问题 | 第31-40页 |
一、二级学院治理价值的偏向 | 第31-34页 |
(一)人治思维较重 | 第31-32页 |
(二)泛行政化色彩 | 第32-33页 |
(三)学术自由受限 | 第33-34页 |
二、二级学院治理制度的不全 | 第34-37页 |
(一)二级学院权力较小 | 第34-35页 |
(二)党政权责边界模糊 | 第35-36页 |
(三)教师专业权力弱小 | 第36页 |
(四)民主参与力量不足 | 第36-37页 |
三、二级学院治理行动的不实 | 第37-40页 |
(一)决策单中心化 | 第37-38页 |
(二)执行效能不足 | 第38-39页 |
(三)参与监督有限 | 第39-40页 |
第五章 国外大学二级学院治理经验及启示 | 第40-46页 |
一、国外大学二级学院治理经验 | 第40-43页 |
(一)密歇根大学二级学院治理 | 第40-42页 |
(二)牛津大学二级学院治理 | 第42-43页 |
二、对我国大学二级学院治理的启示 | 第43-46页 |
(一)不要过度强调学术与行政的分离 | 第43-44页 |
(二)共同治理是学院治理的发展方向 | 第44页 |
(三)教授群体是学院治理的重要力量 | 第44-46页 |
第六章 我国大学二级学院治理体系的优化路径 | 第46-54页 |
一、价值引领:形塑二级学院的共同治理理念 | 第46-48页 |
(一)树立以大学章程为核心的法治理念 | 第46-47页 |
(二)坚持以民主平等为核心的治理原则 | 第47页 |
(三)维护以学术自由为核心的大学精神 | 第47-48页 |
二、制度保障:构建相互制衡的共治权力格局 | 第48-51页 |
(一)加强章程建设,扩大学院权力 | 第48-49页 |
(二)党政学共负责,实现协同治理 | 第49-50页 |
(三)制定权力清单,明晰权力边界 | 第50-51页 |
三、行动落实:践行二级学院的共治运行机制 | 第51-54页 |
(一)设立多元决策形式 | 第51-52页 |
(二)建设专业执行团队 | 第52页 |
(三)确保民主监督实效 | 第52-54页 |
结语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9页 |
致谢 | 第59-61页 |
在学期间的科研情况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