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8页 |
ABSTRACT | 第8-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22-36页 |
1.1 秸秆的产生与利用方式 | 第22-24页 |
1.1.1 秸秆的资源量 | 第22页 |
1.1.2 秸秆的利用方式 | 第22-24页 |
1.2 秸秆的组成及改性方式 | 第24-28页 |
1.2.1 秸秆的结构组成及生物抗性 | 第24-25页 |
1.2.2 秸秆的改性方式 | 第25-28页 |
1.3 P.ostreatus栽培及其对秸秆的改性作用 | 第28-30页 |
1.4 P.ostreatus改性秸秆厌氧消化 | 第30-31页 |
1.5 发酵残余物营养价值研究 | 第31-32页 |
1.6 研究目的与内容 | 第32-36页 |
1.6.1 研究目的 | 第32-33页 |
1.6.2 研究内容 | 第33-36页 |
第二章 2种白腐菌玉米秸改性及其厌氧消化性能的研究 | 第36-56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36-43页 |
2.1.1 实验材料 | 第36-37页 |
2.1.2 实验装置 | 第37-38页 |
2.1.3 实验方法 | 第38-40页 |
2.1.4 分析方法 | 第40-43页 |
2.2 P.ostreatus和C.subvermispora改性效果对比 | 第43-54页 |
2.2.1 P.ostreatus分子生物学鉴定 | 第43页 |
2.2.2 微生物生长曲线及动力学分析 | 第43-45页 |
2.2.3 P.ostreatus与C.subvermispora政性效果对比 | 第45-51页 |
2.2.4 厌氧消化性能分析 | 第51-53页 |
2.2.5 厌氧消化过程生物降解性 | 第53-54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54-56页 |
第三章 P. ostreatus栽培及其对秸秆物理性质和化学结构影响研究 | 第56-82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56-61页 |
3.1.1 实验材料 | 第56-57页 |
3.1.2 实验装置 | 第57页 |
3.1.3 实验方法 | 第57-58页 |
3.1.4 分析方法 | 第58-61页 |
3.2 P.ostreatus栽培子实体性质分析 | 第61-65页 |
3.2.1 子实体形态分析 | 第61-63页 |
3.2.2 子实体性质分析 | 第63-65页 |
3.3 P.ostreatus栽培对秸秆理化性质影响研究 | 第65-80页 |
3.3.1 栽培过程中不同酶系活性变化 | 第65-70页 |
3.3.2 栽培过程秸秆物理性质变化 | 第70-73页 |
3.3.3 栽培过程秸秆化学结构变化 | 第73-75页 |
3.3.4 栽培过程秸秆化学组分变化 | 第75-80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80-82页 |
第四章 改性秸秆理化性质对厌氧消化性能的影响 | 第82-100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82-87页 |
4.1.1 实验材料 | 第82-83页 |
4.1.2 实验装置 | 第83-84页 |
4.1.3 实验方法 | 第84-85页 |
4.1.4 分析方法 | 第85-87页 |
4.2 改性秸秆性质对厌氧消化性能影响的机理研究 | 第87-98页 |
4.2.1 改性秸秆酶吸附能力 | 第87-88页 |
4.2.2 改性秸秆酶水解能力 | 第88-95页 |
4.2.3 改性秸秆理化性质对厌氧消化性能的影响 | 第95-98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98-100页 |
第五章 氨水-氢氧化钾复合预处理提高菌糠厌氧消化产气性能的研究 | 第100-116页 |
5.1 材料与方法 | 第100-102页 |
5.1.1 实验材料 | 第100-101页 |
5.1.2 实验装置 | 第101页 |
5.1.3 实验方法 | 第101-102页 |
5.1.4 分析方法 | 第102页 |
5.2 氨-钾复合预处理对菌糠厌氧消化产气性能的影响 | 第102-104页 |
5.2.1 产甲烷潜力 | 第102-103页 |
5.2.2 生物降解性 | 第103-104页 |
5.3 氨-钾复合预处理对菌糠性质的影响 | 第104-112页 |
5.3.1 可溶性物质变化 | 第104-106页 |
5.3.2 结构变化 | 第106-109页 |
5.3.3 酶水解性变化 | 第109-112页 |
5.4 氨-钾复合预处理及菌糠厌氧消化过程物质转化研究 | 第112-113页 |
5.5 氨-钾复合预处理及菌糠厌氧消化过程碳分布研究 | 第113-114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114-116页 |
第六章 菌糠厌氧消化发酵残余物营养价值分析与评价 | 第116-130页 |
6.1 材料与方法 | 第116-118页 |
6.1.1 实验材料 | 第116页 |
6.1.2 实验装置 | 第116页 |
6.1.3 实验方法 | 第116页 |
6.1.4 分析方法 | 第116-118页 |
6.2 菌糠厌氧消化发酵残余物营养价值评价 | 第118-124页 |
6.2.1 菌糠厌氧消化发酵残余物肥效评价 | 第118-120页 |
6.2.2 氨-钾复合预处理菌糠厌氧消化发酵残余物肥效评价 | 第120-124页 |
6.3 重金属风险评价 | 第124-128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28-130页 |
第七章 秸秆营养全值利用分析与评价 | 第130-138页 |
7.1 材料与方法 | 第130-131页 |
7.1.1 实验材料 | 第130页 |
7.1.2 实验方法 | 第130-131页 |
7.1.3 分析方法 | 第131页 |
7.2 物质转化 | 第131-135页 |
7.2.1 TS、VS转化 | 第131-133页 |
7.2.2 有机质转化率 | 第133页 |
7.2.3 木质纤维素转化率 | 第133-135页 |
7.3 元素转化 | 第135-137页 |
7.4 本章小结 | 第137-138页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38-142页 |
8.1 结论 | 第138-139页 |
8.2 创新点 | 第139-140页 |
8.3 展望 | 第140-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142-152页 |
致谢 | 第152-154页 |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54-156页 |
作者与导师简介 | 第156-158页 |
附件 | 第158-1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