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5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10-11页 |
(一)美育的特殊地位和作用 | 第10页 |
(二)国家重视基础教育阶段美育但学校美育针对性不强 | 第10-11页 |
(三)语文课是实施小学美育的重要阵地 | 第11页 |
(四)小学语文教材美育内容有利于小学美育的实施 | 第11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11-18页 |
(一)关于小学美育的研究 | 第12-14页 |
(二)关于语文美育的研究 | 第14-15页 |
(三)关于小学语文教材美育内容的研究 | 第15-16页 |
(四)关于小学语文美育实施策略的研究 | 第16-17页 |
(五)对已有研究的评价 | 第17-18页 |
三、核心概念 | 第18-23页 |
(一)美育 | 第18页 |
(二)小学语文教材美育 | 第18-20页 |
(三)小学语文教材美育内容 | 第20-23页 |
四、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3-24页 |
(一)研究目的 | 第23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23-24页 |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24-25页 |
(一)研究思路 | 第24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24-25页 |
第二章 小学语文教材的美育目标与功能 | 第25-30页 |
一、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美育的要求 | 第25-26页 |
(一)课程基本理念中对美育的要求 | 第26页 |
(二)总体目标与内容中对美育的要求 | 第26页 |
(三)学段目标与内容中对美育的要求 | 第26页 |
二、小学语文教材的美育目标与特征 | 第26-28页 |
(一)小学语文教材的美育目标 | 第26-27页 |
(二)小学语文教材的美育特征 | 第27-28页 |
三、小学语文教材的美育功能与价值 | 第28-30页 |
(一)小学语文教材的美育功能 | 第28页 |
(二)小学语文教材的美育价值 | 第28-30页 |
第三章 基于文本分析的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美育内容 | 第30-49页 |
一、小学语文教材美育内容的呈现 | 第30-45页 |
(一)语言美的呈现 | 第34-36页 |
(二)形象美的呈现 | 第36-38页 |
(三)情感美的呈现 | 第38-40页 |
(四)意境美的呈现 | 第40-43页 |
(五)插图美的呈现 | 第43-45页 |
二、小学语文教材美育内容的特点分析 | 第45-49页 |
(一)小学语文教材中多种美育内容并举 | 第45-46页 |
(二)小学语文教材美育内容以优美崇高的美感为主 | 第46-47页 |
(三)小学语文教材美育内容内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第47-49页 |
第四章 利用小学语文教材美育内容,提升教师审美素养 | 第49-53页 |
一、增强教师以美育人的观念 | 第49-50页 |
(一)贯彻美育育人的理念 | 第49-50页 |
(二)塑造学生美育人生的视角 | 第50页 |
二、提升教师的美育素养 | 第50-51页 |
(一)加强美学与美育理论的学习 | 第50页 |
(二)加强生活中审美实践的积累 | 第50-51页 |
三、深化教师对教材美育内容的认识 | 第51-53页 |
(一)全面认识教材美育内容的形态 | 第51页 |
(二)充分认识教材美育内容的特点 | 第51-53页 |
第五章 运用小学语文教材美育内容,培养小学生审美能力 | 第53-63页 |
一、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创建小学生欣赏美的环境 | 第53-55页 |
(一)导入环节设置直观美育内容,引起小学生审美注意 | 第53-54页 |
(二)新课讲授环节加入美育游戏,增强小学生审美体验 | 第54页 |
(三)巩固提高环节加强美育互动,强化小学生审美感受 | 第54页 |
(四)课后布置开放性美育作业,提升小学生审美愉悦 | 第54-55页 |
二、综合利用教学手段,培育小学生感受美的意识 | 第55-58页 |
(一)带领学生在欣赏课文语言文字中感受语言美 | 第55页 |
(二)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形象中感受形象美 | 第55-56页 |
(三)指导学生在反复朗读课文中感受情感美 | 第56-57页 |
(四)在运用多媒体构建音画情境中感受意境美 | 第57页 |
(五)提示学生在结合插图领悟课文中感受插图美 | 第57-58页 |
三、灵活运用美育内容,培养小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 第58-63页 |
(一)利用教材中的插图美,引导小学生的审美期待 | 第58-59页 |
(二)利用教材中的语言美,调动小学生的审美直觉 | 第59页 |
(三)利用教材中的情感美,激发小学生的审美情感 | 第59-60页 |
(四)利用教材中的意境美,启发小学生的审美想象 | 第60页 |
(五)利用教材中的形象美,确立小学生的审美标准 | 第60-62页 |
结束语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7页 |
致谢 | 第67-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