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交通工程与公路运输技术管理论文--交通工程与交通管理论文--交通调查与规划论文

基于驾驶员行为分析的交通流动力学建模与数值仿真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9-21页
    1.1 交通流理论研究的背景及意义第9-10页
    1.2 交通流模型的分类第10-17页
        1.2.1 交通流的微观模型第10-16页
        1.2.2 交通流的宏观模型第16-17页
    1.3 交通流中的非线性现象第17-19页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第19-21页
第二章 考虑驾驶员连续记忆效应的跟弛模型研究第21-30页
    2.1 引言第21-22页
    2.2 连续记忆效应的跟驰模型第22-29页
        2.2.1 模型的建立第22页
        2.2.2 线性稳定性分析第22-24页
        2.2.3 非线性分析第24-26页
        2.2.4 数值模拟与讨论第26-29页
    2.3 本章小结第29-30页
第三章 基于V2V通讯技术及驾驶行为特性的跟驰模型研究第30-40页
    3.1 引言第30-32页
    3.2 考虑V2V通讯技术及驾驶行为特性的跟驰模型第32-39页
        3.2.1 模型的建立第32页
        3.2.2 线性稳定性分析第32-34页
        3.2.3 非线性分析第34-37页
        3.2.4 数值模拟与讨论第37-39页
    3.3 本章小结第39-40页
第四章 考虑后视镜作用的双延迟效应跟驰模型研究第40-50页
    4.1 引言第40-41页
    4.2 双延迟效应的跟驰模型第41-49页
        4.2.1 模型的建立第41-42页
        4.2.2 线性稳定性分析第42-44页
        4.2.3 非线性分析第44-47页
        4.2.4 数值模拟与讨论第47-49页
    4.3 本章小结第49-50页
第五章 基于驾驶员反应延迟效应的格子流体力学模型研究第50-59页
    5.1 引言第50-51页
    5.2 驾驶员反应延迟效应的格子流体力学模型第51-58页
        5.2.1 模型的建立第51页
        5.2.2 线性稳定性分析第51-53页
        5.2.3 非线性分析第53-55页
        5.2.4 数值模拟与讨论第55-58页
    5.3 本章小结第58-59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59-61页
    6.1 本文工作总结第59-60页
    6.2 交通流研究展望第60-61页
参考文献第61-68页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第68-69页
致谢第69-70页

论文共7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双洞隧道围岩稳定性分析及最小净距确定方法研究
下一篇:活动持续时间不确定情况下的个体活动决策建模与仿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