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9-17页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9-10页 |
1.1.2 课题研究意义 | 第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10-15页 |
1.2.1 双洞隧道围岩稳定性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1.2.2 双洞隧道净距的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2.3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第15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4 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2 隧道围岩稳定性分析 | 第17-26页 |
2.1 隧道应力分布的弹塑性分析 | 第17-22页 |
2.1.1 轴对称圆形隧道围岩的弹塑性应力分布 | 第18-19页 |
2.1.2 一般圆形隧道围岩的弹塑性应力分布 | 第19-22页 |
2.2 双洞隧道的破坏机理过程 | 第22-23页 |
2.3 双洞隧道围岩稳定性影响因素 | 第23-24页 |
2.4 双洞隧道净距的确定原则 | 第24-25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3 双洞隧道最小净距的弹塑性解 | 第26-48页 |
3.1 λ=1时圆形双洞隧道最小净距的弹塑性理论分析 | 第26-32页 |
3.1.1 双洞隧道物理模型的建立 | 第26-28页 |
3.1.2 双洞隧道中间岩柱受力模型的建立 | 第28-29页 |
3.1.3 双洞隧道最小净距的计算 | 第29页 |
3.1.4 参数分析 | 第29-32页 |
3.2 λ<1时双洞隧道最小净距的弹塑性解 | 第32-36页 |
3.2.1 双洞隧道物理模型的建立 | 第32页 |
3.2.2 双洞隧道中间岩柱受力模型的建立 | 第32-33页 |
3.2.3 双洞隧道最小净距的计算 | 第33-34页 |
3.2.4 参数分析 | 第34-36页 |
3.3 有支护下圆形双洞隧道最小净距的弹塑性解 | 第36-40页 |
3.3.1 双洞隧道最小净距的计算 | 第37-38页 |
3.3.2 参数分析 | 第38-40页 |
3.4 基于压力拱理论的双洞隧道最小净距的弹塑解 | 第40-46页 |
3.4.1 双洞隧道压力拱理论 | 第41-42页 |
3.4.2 双洞隧道物理模型的建立 | 第42页 |
3.4.3 双洞隧道中间岩柱受力模型的建立 | 第42页 |
3.4.4 双洞隧道最小净距的计算 | 第42-43页 |
3.4.5 参数分析 | 第43-46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6-48页 |
4 某山岭隧道工程数值分析 | 第48-58页 |
4.1 工程概况 | 第48-52页 |
4.1.1 水文与工程地质情况 | 第48-50页 |
4.1.2 隧道设计概况 | 第50-52页 |
4.2 理论计算 | 第52页 |
4.3 数值模拟 | 第52-56页 |
4.3.1 FLAC 3D简介 | 第52-54页 |
4.3.2 模型的建立 | 第54-55页 |
4.3.3 模拟结果分析 | 第55-56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6-58页 |
5 结论与展望 | 第58-61页 |
5.1 主要结论 | 第58-59页 |
5.2 展望 | 第59-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