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导论 | 第12-22页 |
(一) 问题的提出及选题意义 | 第12-13页 |
1. 问题的提出 | 第12页 |
2. 选题意义 | 第12-13页 |
(二) 相关研究综述 | 第13-20页 |
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3-15页 |
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5-20页 |
(三)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 第20-22页 |
1. 研究思路 | 第20页 |
2. 研究方法 | 第20页 |
3. 本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20-22页 |
一、微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基本内涵及必要性 | 第22-27页 |
(一) 基本含义的界定 | 第22-24页 |
1. “微时代”的内涵及主要特征 | 第22-24页 |
2. 微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 第24页 |
(二) 微时代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必要性 | 第24-27页 |
1. 是引导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指南 | 第25页 |
2. 是巩固高校意识形态的必然要求 | 第25-26页 |
3. 是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 | 第26-27页 |
二、微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现状 | 第27-36页 |
(一) 微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取得的成效 | 第27-29页 |
1. 微话语创建,增强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吸引力 | 第27-28页 |
2. 微内容定制,提升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渗透力 | 第28-29页 |
3. 微媒体助力,提高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感染力 | 第29页 |
(二) 微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29-36页 |
1. 繁杂性的互动信息,挑战了教育者的话语主导权 | 第29-31页 |
2. 复杂性的舆论传播,影响了大学生的价值取向 | 第31-33页 |
3. 多样化的信息载体,冲击了传统教育方法的地位 | 第33-34页 |
4. 个性化的信息订制,加大了教育环境的治理困境 | 第34-36页 |
三、微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 | 第36-43页 |
(一) 微信息传播的开放性与即时性对教育者素质提出挑战 | 第36-37页 |
1. 教育者的教育理念存在偏差 | 第36页 |
2. 教育者媒介素养相对不足弱化了对信息的引导、控制能力 | 第36-37页 |
3. 专业化、职业化的网络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尚未建立 | 第37页 |
(二) 微信息传播的碎片化与扁平化使大学生价值观呈现新的特点 | 第37-39页 |
1. 自我性与依附性并存,干扰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 | 第37-38页 |
2. 信仰与迷茫共存,影响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 第38-39页 |
3. 多元化与主导性交织,阻碍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 | 第39页 |
(三) 微信息传播的交互性与平等性带来教育方法的不适应 | 第39-41页 |
1. 以单向线性传授为主,忽视了交互合作式学习 | 第39-40页 |
2. 单纯注重理论说教忽视隐性渗透 | 第40页 |
3. 引导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效果不佳 | 第40-41页 |
(四) 微信息传播的隐匿性与裂变性加剧了教育环境的复杂性 | 第41-43页 |
1. 法律法规滞后弱化了对微环境的管理 | 第41页 |
2. 校园网络舆论的管理监督及引导机制不健全 | 第41-42页 |
3. 我国社会转型期矛盾的负面影响 | 第42-43页 |
四、微时代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路径 | 第43-54页 |
(一) 凝聚“微力量”,加强微时代教育者队伍建设 | 第43-45页 |
1. 转变教育理念,主动树立“微意识” | 第43页 |
2. 提升教育者媒介素养,引导解决“微问题” | 第43-44页 |
3. 加强网络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组建专业“微队伍” | 第44-45页 |
(二) 树立“微思维”,实现大学生的自我教育与管理 | 第45-47页 |
1. 以夯实理论基础为立足点,增强对核心价值观的理性认知 | 第45页 |
2. 以组建情感共鸣的微社群为重点,增强对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 | 第45-46页 |
3. 以重视个体实践参与为核心,促进知行合一 | 第46-47页 |
4. 以提升自身网络素质为着眼点,实现平台良性经营 | 第47页 |
(三) 形成“微合力”,借力微平台丰富微时代的教育方法 | 第47-49页 |
1. 显性教育与隐性渗透相统一 | 第47-48页 |
2. 正面教育与反面典型相补充 | 第48-49页 |
3. 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相融合 | 第49页 |
(四) 优化“微氛围”,营造和谐健康的教育环境 | 第49-51页 |
1. 优化社会大环境,传递和谐正能量 | 第49-50页 |
2. 优化网络微环境,引导正确微舆论 | 第50页 |
3. 优化校园小环境,加强校园微文化建设 | 第50-51页 |
(五) 精准“微传播”,增强微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效果 | 第51-54页 |
1. 传播主体权威化,增强传播的说服力 | 第51-52页 |
2. 传播技巧多元化,统筹方法的有效性 | 第52-53页 |
3. 传播对象个性化,针对受众个性精准传播 | 第53-54页 |
结语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9页 |
附录: 调查问卷 | 第59-6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3-64页 |
致谢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