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思想政治教育、德育论文

大学生积极人格对其亲社会价值取向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中文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引言第9-12页
    (一)问题的提出第9-10页
    (二)研究的意义第10-12页
        1.理论意义第10页
        2.现实意义第10-12页
一、关于大学生积极人格与亲社会价值取向的研究综述第12-21页
    (一)大学生积极人格的研究综述第12-17页
        1.积极人格的概念界定第12-13页
        2.积极人格的理论基础第13-14页
        3.积极人格的研究现状第14-16页
        4.积极人格的结构与测量工具第16-17页
        5.关于积极人格的研究小结第17页
    (二)大学生亲社会价值取向的研究综述第17-20页
        1.亲社会价值取向的概念界定第17-18页
        2.亲社会价值取向的理论基础第18页
        3.亲社会价值取向的研究现状第18-19页
        4.亲社会价值取向的结构及测量工具第19-20页
        5.关于亲社会价值取向的研究小结第20页
    (三)大学生积极人格与亲社会价值取向的研究现状总结第20-21页
二、研究方案第21-24页
    (一)研究主题及假设第21页
        1.研究主题第21页
        2.研究假设第21页
    (二)研究流程第21页
    (三)研究对象第21-22页
    (四)研究方法第22页
    (五)研究工具第22-23页
        1.大学生积极人格特质问卷第22-23页
        2.亲社会价值取向问卷第23页
    (六)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第23-24页
三、研究结果及分析第24-37页
    (一)大学生积极人格的结果与分析第24-29页
        1.大学生积极人格的总体状况第24页
        2.大学生积极人格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差异分析第24-29页
    (二)大学生亲社会价值取向的结果与分析第29-31页
        1.大学生亲社会价值取向的总体状况第29页
        2.大学生亲社会价值取向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差异检验第29-31页
    (三)大学生积极人格与亲社会价值取向相关分析第31-32页
    (四)大学生积极人格与亲社会价值取向的回归分析第32-37页
        1.大学生积极人格对亲社会价值取向的一元线性回归分析第32-34页
        2.大学生积极人格各因子对亲社会价值取向及其各因子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第34-37页
四、综合讨论第37-42页
    (一)大学生积极人格与亲社会价值取向的总体状况讨论第37页
        1.大学生积极人格总体状况讨论第37页
        2.大学生亲社会价值取向总体状况讨论第37页
    (二)大学生积极人格与亲社会价值取向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影响讨论第37-40页
        1.在性别上的差异讨论第37-38页
        2.在年级上的差异讨论第38页
        3.在家庭类型上的差异讨论第38-39页
        4.在专业类型上的差异讨论第39-40页
        5.在是否有学生干部经历上的差异讨论第40页
    (三)大学生积极人格与亲社会价值取向的关系讨论第40-41页
    (四)大学生积极人格与亲社会价值取向的关系研究结论第41-42页
五、大学生亲社会价值取向的培养对策第42-49页
    (一)以个人提升为突破口第42-44页
        1.积极认知,转变竞合观念第42页
        2.理性包容,坚守规则意识第42-43页
        3.感受“心流”,增强自我效能感第43页
        4.走出宅圈,拓展积极人际第43-44页
    (二)以学校教育为主阵地第44-46页
        1.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建立合理认知方式第44页
        2.加强行为实践训练,培养移情能力第44-45页
        3.发挥心理中心作用,构建积极心理调适机制第45-46页
        4.加强教师队伍素质建设,以德育德第46页
    (三)将家庭教育贯穿全过程第46-47页
        1.创造积极的家庭文化编码第46-47页
        2.在亲子关系中扩建积极情感第47页
    (四)以社会规范为立足点第47-49页
        1.营造积极的群体规范环境第47-48页
        2.健全网络舆情的监管机制第48-49页
六、研究不足与展望第49-50页
    (一)研究不足第49页
    (二)展望第49-50页
注释第50-56页
参考文献第56-61页
附录第61-63页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第63-64页
致谢第64-65页

论文共6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网络媒体泛娱乐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消极影响及对策研究--以广西几所高校为例
下一篇:大学校史文化育人功能及其实现路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