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引言 | 第9-12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9-10页 |
(二)研究的意义 | 第10-12页 |
1.理论意义 | 第10页 |
2.现实意义 | 第10-12页 |
一、关于大学生积极人格与亲社会价值取向的研究综述 | 第12-21页 |
(一)大学生积极人格的研究综述 | 第12-17页 |
1.积极人格的概念界定 | 第12-13页 |
2.积极人格的理论基础 | 第13-14页 |
3.积极人格的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4.积极人格的结构与测量工具 | 第16-17页 |
5.关于积极人格的研究小结 | 第17页 |
(二)大学生亲社会价值取向的研究综述 | 第17-20页 |
1.亲社会价值取向的概念界定 | 第17-18页 |
2.亲社会价值取向的理论基础 | 第18页 |
3.亲社会价值取向的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4.亲社会价值取向的结构及测量工具 | 第19-20页 |
5.关于亲社会价值取向的研究小结 | 第20页 |
(三)大学生积极人格与亲社会价值取向的研究现状总结 | 第20-21页 |
二、研究方案 | 第21-24页 |
(一)研究主题及假设 | 第21页 |
1.研究主题 | 第21页 |
2.研究假设 | 第21页 |
(二)研究流程 | 第21页 |
(三)研究对象 | 第21-22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22页 |
(五)研究工具 | 第22-23页 |
1.大学生积极人格特质问卷 | 第22-23页 |
2.亲社会价值取向问卷 | 第23页 |
(六)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 | 第23-24页 |
三、研究结果及分析 | 第24-37页 |
(一)大学生积极人格的结果与分析 | 第24-29页 |
1.大学生积极人格的总体状况 | 第24页 |
2.大学生积极人格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差异分析 | 第24-29页 |
(二)大学生亲社会价值取向的结果与分析 | 第29-31页 |
1.大学生亲社会价值取向的总体状况 | 第29页 |
2.大学生亲社会价值取向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差异检验 | 第29-31页 |
(三)大学生积极人格与亲社会价值取向相关分析 | 第31-32页 |
(四)大学生积极人格与亲社会价值取向的回归分析 | 第32-37页 |
1.大学生积极人格对亲社会价值取向的一元线性回归分析 | 第32-34页 |
2.大学生积极人格各因子对亲社会价值取向及其各因子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 第34-37页 |
四、综合讨论 | 第37-42页 |
(一)大学生积极人格与亲社会价值取向的总体状况讨论 | 第37页 |
1.大学生积极人格总体状况讨论 | 第37页 |
2.大学生亲社会价值取向总体状况讨论 | 第37页 |
(二)大学生积极人格与亲社会价值取向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影响讨论 | 第37-40页 |
1.在性别上的差异讨论 | 第37-38页 |
2.在年级上的差异讨论 | 第38页 |
3.在家庭类型上的差异讨论 | 第38-39页 |
4.在专业类型上的差异讨论 | 第39-40页 |
5.在是否有学生干部经历上的差异讨论 | 第40页 |
(三)大学生积极人格与亲社会价值取向的关系讨论 | 第40-41页 |
(四)大学生积极人格与亲社会价值取向的关系研究结论 | 第41-42页 |
五、大学生亲社会价值取向的培养对策 | 第42-49页 |
(一)以个人提升为突破口 | 第42-44页 |
1.积极认知,转变竞合观念 | 第42页 |
2.理性包容,坚守规则意识 | 第42-43页 |
3.感受“心流”,增强自我效能感 | 第43页 |
4.走出宅圈,拓展积极人际 | 第43-44页 |
(二)以学校教育为主阵地 | 第44-46页 |
1.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建立合理认知方式 | 第44页 |
2.加强行为实践训练,培养移情能力 | 第44-45页 |
3.发挥心理中心作用,构建积极心理调适机制 | 第45-46页 |
4.加强教师队伍素质建设,以德育德 | 第46页 |
(三)将家庭教育贯穿全过程 | 第46-47页 |
1.创造积极的家庭文化编码 | 第46-47页 |
2.在亲子关系中扩建积极情感 | 第47页 |
(四)以社会规范为立足点 | 第47-49页 |
1.营造积极的群体规范环境 | 第47-48页 |
2.健全网络舆情的监管机制 | 第48-49页 |
六、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49-50页 |
(一)研究不足 | 第49页 |
(二)展望 | 第49-50页 |
注释 | 第50-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1页 |
附录 | 第61-63页 |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3-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