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34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3-15页 |
1.1.1 生物质能源与环境问题 | 第13-14页 |
1.1.2 制氢的重要性 | 第14-15页 |
1.2 水热液化(HTL)处理生物质废弃物的意义及挑战 | 第15-17页 |
1.2.1 生物质废弃物HTL特性 | 第15页 |
1.2.2 水热液化废水的产生 | 第15-17页 |
1.3 难降解废水处理的研究进展 | 第17-20页 |
1.3.1 难降解废水处理概况 | 第17页 |
1.3.2 水热液化废水处理现状 | 第17-20页 |
1.4 微生物电解池(MEC)处理难降解废水的优势及现状 | 第20-31页 |
1.4.1 MEC工作原理 | 第20-21页 |
1.4.2 MEC处理难降解废水的现状 | 第21-26页 |
1.4.3 影响MEC性能的因素 | 第26-31页 |
1.4.4 MEC存在的问题 | 第31页 |
1.5 课题提出、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31-34页 |
1.5.1 课题提出 | 第31-32页 |
1.5.2 研究内容 | 第32-33页 |
1.5.3 技术路线 | 第33-34页 |
第二章 MEC处理水热液化废水同步制氢的可行性研究 | 第34-52页 |
2.1 引言 | 第34-35页 |
2.2 MEC接种物污泥、玉米秸秆及猪粪原料特性 | 第35-36页 |
2.3 HTL废水水质评价 | 第36-39页 |
2.3.1 玉米秸秆HTL废水特性 | 第36-38页 |
2.3.2 猪粪HTL废水特性 | 第38-39页 |
2.4 MEC处理低氨氮-玉米秸秆水热液化废水的可行性 | 第39-46页 |
2.4.1 MEC反应器构型 | 第39-40页 |
2.4.2 MEC的启动与运行 | 第40-43页 |
2.4.3 有机物降解分析 | 第43-44页 |
2.4.4 产气特性分析 | 第44-46页 |
2.5 MEC处理高氨氮-猪粪水热液化废水的可行性 | 第46-51页 |
2.5.1 改进后的MEC体系 | 第46-47页 |
2.5.2 MEC的启动与运行 | 第47-48页 |
2.5.3 有机物降解分析 | 第48-49页 |
2.5.4 产气特性分析 | 第49-51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三章 不同操作条件对MEC性能的影响研究 | 第52-83页 |
3.1 引言 | 第52页 |
3.2 批式MEC处理水热液化废水的性能强化探究 | 第52-67页 |
3.2.1 辅助电压对批式MEC性能的影响 | 第52-57页 |
3.2.2 初始底物浓度对批式MEC性能的影响 | 第57-63页 |
3.2.3 进水流速对批式MEC性能的影响 | 第63-67页 |
3.3 连续式MEC处理水热液化废水的性能强化探究 | 第67-81页 |
3.3.1 辅助电压对连续式MEC性能的影响 | 第67-73页 |
3.3.2 有机负荷对连续式MEC性能的影响 | 第73-80页 |
3.3.3 水力停留时间对连续式MEC性能的影响 | 第80-81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81-83页 |
第四章 MEC阳极微生物响应及其效能评价 | 第83-105页 |
4.1 引言 | 第83-84页 |
4.2 微生物形态分析与多样性分析方法 | 第84-85页 |
4.2.1 微生物形态分析 | 第84页 |
4.2.2 微生物多样性分析 | 第84-85页 |
4.3 不同操作条件对MEC阳极微生物菌群结构的影响 | 第85-94页 |
4.3.1 辅助电压的变化对MEC阳极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 第85-88页 |
4.3.2 有机负荷的变化对MEC阳极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 第88-91页 |
4.3.3 水力停留时间的变化对MEC阳极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 第91-94页 |
4.4 MEC的效能评价 | 第94-100页 |
4.4.1 库仑效率、能源效率、阴极氢气回收率和总氢气回收率计算 | 第94-95页 |
4.4.2 批式MEC的效能评价 | 第95-96页 |
4.4.3 连续式MEC的效能评价 | 第96-98页 |
4.4.4 耦合MEC与HTL系统的氢核算 | 第98-100页 |
4.5 MEC阳极室PHWW中氮素转化路径解析 | 第100-101页 |
4.6 MEC与不加电体系、厌氧发酵处理水热液化废水的比较 | 第101-104页 |
4.6.1 有机物去除率与产气评价 | 第101-102页 |
4.6.2 水热液化废水中阴阳离子的转化 | 第102-104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104-105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 第105-107页 |
5.1 本研究结论 | 第105页 |
5.2 创新点 | 第105-106页 |
5.3 下一步建议 | 第106-107页 |
参考文献 | 第107-121页 |
致谢 | 第121-122页 |
个人简介 | 第122-12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