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6-47页 |
1.1 石墨烯基纳米材料的介绍 | 第16-18页 |
1.2 GQDs的光学性质 | 第18-23页 |
1.2.1 光致发光 | 第18-21页 |
1.2.2 GQDs的紫外吸收 | 第21-22页 |
1.2.3 激发发射可依赖性 | 第22-23页 |
1.3 GQDs的淬灭机制 | 第23-27页 |
1.3.1 光诱导电子转移(PET) | 第23-24页 |
1.3.2 光诱导电荷转移(PCT) | 第24-25页 |
1.3.3 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RET) | 第25-26页 |
1.3.4 内滤作用(IFE) | 第26-27页 |
1.3.5 聚集诱导淬灭(ACQ) | 第27页 |
1.4 GQDs的制备 | 第27-30页 |
1.4.1 Top-down法合成GQDs | 第28-29页 |
1.4.2 Bottom-up法制备GQDs | 第29-30页 |
1.5 GQDs荧光纳米探针的类型 | 第30-36页 |
1.5.1 GQDs与待测物质直接作用 | 第31-32页 |
1.5.2 GQDs进行前修饰再识别目标待测物质 | 第32-34页 |
1.5.3 GQDs与其他物质结合构建荧光纳米探针 | 第34-36页 |
1.6 本论文的设计思路及意义 | 第36-38页 |
参考文献 | 第38-47页 |
第2章 黄光GQDs的制备及其用于构建还原型辅酶II荧光纳米探针 | 第47-66页 |
2.1 前言 | 第47-49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49-51页 |
2.2.1 实验试剂 | 第49页 |
2.2.2 实验仪器 | 第49页 |
2.2.3 改良的Hummers法制备GO | 第49-50页 |
2.2.4 化学氧化法制备GQDs | 第50页 |
2.2.5 多巴胺对石墨烯量子点的淬灭作用 | 第50页 |
2.2.6 NADPH的检测 | 第50页 |
2.2.7 人血清的处理 | 第50-51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51-60页 |
2.3.1 GQDs的合成与表征 | 第51-53页 |
2.3.2 pH对GQDs荧光的影响 | 第53-54页 |
2.3.3 多巴胺对GQDs的淬灭机理研究 | 第54-56页 |
2.3.4 NADPH检测方案的可行性探究 | 第56-57页 |
2.3.5 NADPH的检测 | 第57-59页 |
2.3.6 选择性实验 | 第59页 |
2.3.7 血清样品中NADPH的检测 | 第59-60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6页 |
第3章 基于GQDs构建的荧光纳米探针超灵敏检测酸性磷酸酶 | 第66-80页 |
3.1 前言 | 第66-67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67-69页 |
3.2.1 实验试剂 | 第67页 |
3.2.2 实验仪器 | 第67-68页 |
3.2.3 PDDA对GQDs的荧光淬灭作用 | 第68页 |
3.2.4 (NaPO_3)_6对GQDs/PDDA的荧光恢复作用 | 第68页 |
3.2.5 ACP的检测 | 第68-69页 |
3.2.6 人血清中ACP含量检测 | 第69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69-77页 |
3.3.1 检测方法的可行性 | 第69-71页 |
3.3.2 PDDA对GQDs的聚集诱导淬灭效应 | 第71-72页 |
3.3.3 (NaPO_3)_6的荧光恢复作用 | 第72-73页 |
3.3.4 ACP检测体系的优化 | 第73页 |
3.3.5 ACP的检测 | 第73-75页 |
3.3.6 选择性实验 | 第75-76页 |
3.3.7 人类血清中ACP检测 | 第76-77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77-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0页 |
第4章 基于磺酸功能化的GQDs以及金纳米粒子构建氨磷汀荧光纳米探针 | 第80-96页 |
4.1 前言 | 第80-81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81-83页 |
4.2.1 实验试剂 | 第81-82页 |
4.2.2 实验仪器 | 第82页 |
4.2.3 SGQDs的合成 | 第82页 |
4.2.4 金纳米粒子(AuNPs)的合成 | 第82-83页 |
4.2.5 氨磷汀的检测 | 第83页 |
4.2.6 血样中氨磷汀的检测 | 第83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83-91页 |
4.3.1 SGQDs的表征 | 第83-85页 |
4.3.2 氨磷汀检测的可行性分析 | 第85-86页 |
4.3.3 实验条件的优化 | 第86-87页 |
4.3.4 氨磷汀的可视检测 | 第87-88页 |
4.3.5 荧光法检测氨磷汀 | 第88-90页 |
4.3.6 干扰实验 | 第90页 |
4.3.7 血清样品中氨磷汀的检测 | 第90-91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91-92页 |
参考文献 | 第92-96页 |
第5章 基于磺酸功能化GQDs构建荧光纳米探针用于碱性磷酸酶和抗坏血酸的检测 | 第96-114页 |
5.1 前言 | 第96-97页 |
5.2 实验部分 | 第97-99页 |
5.2.1 化学试剂 | 第97-98页 |
5.2.2 实验仪器 | 第98页 |
5.2.3 SGQDs的合成 | 第98页 |
5.2.4 ALP的活性测定 | 第98页 |
5.2.5 AA的检测 | 第98-99页 |
5.2.6 实际样的处理 | 第99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99-109页 |
5.3.1 纳米材料的表征 | 第99-100页 |
5.3.2 检测可行性及机理研究 | 第100-102页 |
5.3.3 检测体系条件的优化 | 第102-103页 |
5.3.4 ALP和AA的可视化检测 | 第103-105页 |
5.3.5 荧光法检测ALP和AA | 第105-107页 |
5.3.6 检测体系的选择性 | 第107-108页 |
5.3.7 实际样品中ALP和AA的检测 | 第108-109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09-110页 |
参考文献 | 第110-114页 |
第6章 基于双功能化GQDs构建荧光纳米探针用于抗坏血酸和硫离子检测 | 第114-130页 |
6.1 前言 | 第114-116页 |
6.2 实验部分 | 第116-117页 |
6.2.1 实验试剂 | 第116页 |
6.2.2 实验仪器 | 第116页 |
6.2.3 SSGQDs的合成 | 第116-117页 |
6.2.4 Cu~(2+)对SSGQDs的荧光淬灭效应 | 第117页 |
6.2.5 AA和S~(2-)的检测 | 第117页 |
6.2.6 水样的处理 | 第117页 |
6.3 结果与讨论 | 第117-125页 |
6.3.1 SSGQDs的表征 | 第117-120页 |
6.3.2 AA和S~(2-)检测的可行性 | 第120-121页 |
6.3.3 检测体系条件的优化 | 第121-122页 |
6.3.4 S~(2-)和AA的检测 | 第122-124页 |
6.3.5 实际样品中S~(2-)和AA的检测 | 第124-125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25-126页 |
参考文献 | 第126-130页 |
作者简介及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第130-133页 |
致谢 | 第13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