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共价自组装方法构建功能化二维高分子
中文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53页 |
1.1 二维高分子 | 第14-21页 |
1.1.1 概述 | 第14页 |
1.1.2 非共价合成二维高分子 | 第14-18页 |
1.1.3 共价合成二维高分子 | 第18-21页 |
1.2 共价自组装 | 第21-28页 |
1.2.1 概述 | 第21-22页 |
1.2.2 基于二维高分子囊泡 | 第22-23页 |
1.2.3 二维高分子薄膜 | 第23-24页 |
1.2.4 环形结构 | 第24-25页 |
1.2.5 共价自组装二维高分子功能化 | 第25-28页 |
1.3 光捕获系统 | 第28-35页 |
1.3.1 概述 | 第28-29页 |
1.3.2 天然光捕获系统的结构 | 第29-30页 |
1.3.3 天然光捕获系统的能量转移机制 | 第30-31页 |
1.3.4 人工模拟光捕获系统 | 第31-35页 |
1.4 过氧化物酶 | 第35-40页 |
1.4.1 概述 | 第35-36页 |
1.4.2 过氧化物酶结构 | 第36-37页 |
1.4.3 过氧化物酶催化机制 | 第37-38页 |
1.4.4 人工模拟过氧化物酶 | 第38-39页 |
1.4.5 过氧化物酶应用 | 第39-40页 |
1.5 立论依据 | 第40-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53页 |
第二章 基于共价自组装构建二维高分子 | 第53-82页 |
2.1 序言 | 第53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53-59页 |
2.2.1 实验材料 | 第53-54页 |
2.2.2 实验仪器 | 第54页 |
2.2.3 实验方法 | 第54-59页 |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59-79页 |
2.3.1 基于C3对称分子共价自组装 | 第59-66页 |
2.3.2 基于C4对称分子共价自组装 | 第66-72页 |
2.3.3 基于金属复合物共价自组装 | 第72-79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79-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2页 |
第三章 基于共价自组装囊泡构建人工光捕获系统 | 第82-97页 |
3.1 序言 | 第82-83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83-86页 |
3.2.1 实验材料 | 第83页 |
3.2.2 实验仪器 | 第83页 |
3.2.3 实验方法 | 第83-86页 |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86-93页 |
3.3.1 供体分子和受体分子的荧光特征 | 第86页 |
3.3.2 Tta和Tapp共组装囊泡的表征 | 第86-89页 |
3.3.3 共组装囊泡的形成机理 | 第89页 |
3.3.4 光捕获系统的表征 | 第89-91页 |
3.3.5 光捕获系统的能量转移机制 | 第91-93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93-94页 |
参考文献 | 第94-97页 |
第四章 基于共价自组装囊泡构建人工过氧化物酶 | 第97-116页 |
4.1 序言 | 第97-98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98-103页 |
4.2.1 实验材料 | 第98-99页 |
4.2.2 实验仪器 | 第99页 |
4.2.3 实验方法 | 第99-103页 |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103-112页 |
4.3.1 基于二维高分子囊泡结构 | 第103-104页 |
4.3.2 基于二维高分子囊泡的稳定性 | 第104-105页 |
4.3.3 基于二维高分子囊泡的形成过程 | 第105-107页 |
4.3.4 过氧化物酶活力 | 第107-110页 |
4.3.5 葡萄糖的检测 | 第110-112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112-113页 |
参考文献 | 第113-116页 |
结论 | 第116-118页 |
作者简介 | 第118页 |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 | 第118-120页 |
致谢 | 第12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