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经济作物论文--药用作物论文--木本论文

氮素形态配比对罗汉果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缩写、符号说明第8-9页
1 前言第9-18页
    1.1 罗汉果研究进展第9-14页
        1.1.1 罗汉果生物学特性,地理分布及分类第9-10页
        1.1.2 罗汉果组培苗技术发展第10-11页
        1.1.3 罗汉果栽培学发展研究第11-13页
        1.1.4 罗汉果化学成分与药理发展及应用研究第13-14页
    1.2 氮素形态对植物生长与生理影响第14-17页
        1.2.1 植物对氮素形态吸收与利用第14-15页
        1.2.2 氮素形态对作物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第15-16页
        1.2.3 氮素形态对作物产量与品质的影响第16-17页
    1.3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第17-18页
2 材料与方法第18-21页
    2.1 试验材料与试验设计第18页
        2.1.1 试验材料第18页
        2.1.2 试验设计第18页
    2.2 试验内容与方法第18-21页
        2.2.1 罗汉果生理指标测定与方法第18-19页
        2.2.2 土壤指标的测定与方法第19页
        2.2.3 罗汉果农艺性状指标的测定与方法第19页
        2.2.4 罗汉果产量与品质指标的测定与方法第19-20页
        2.2.5 统计分析第20-21页
3 结果与分析第21-46页
    3.1 氮素形态配比对罗汉果叶片相关生理指标的影响第21-29页
        3.1.1 氮素形态配比对罗汉果叶片全氮含量的影响第21-22页
        3.1.2 氮素形态配比对罗汉果叶片P含量的影响第22-23页
        3.1.3 氮素形态配比对罗汉果叶片K含量的影响第23-24页
        3.1.4 氮素形态配比对罗汉果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第24-26页
        3.1.5 氮素形态配比对罗汉果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第26-27页
        3.1.6 氮素形态配比对罗汉果叶片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第27-28页
        3.1.7 氮素形态配比对罗汉果叶片硝态氮含量影响第28-29页
    3.2 氮素形态配比对罗汉果叶片中酶的影响第29-32页
        3.2.1 氮素形态配比对罗汉果叶片中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影响第29-30页
        3.2.2 氮素形态配比对罗汉果叶片中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第30-31页
        3.2.3 氮素形态配比对罗汉果叶片中硝酸还原酶活性的影响第31-32页
    3.3 氮素形态配比对土壤指标影响第32-37页
        3.3.1 氮素形态配比对土壤碱解氮含量影响第32-33页
        3.3.2 氮素形态配比对土壤速效磷含量影响第33-34页
        3.3.3 氮素形态配比对土壤速效钾含量影响第34-35页
        3.3.4 氮素形态配比对土壤有机质含量影响第35-36页
        3.3.5 氮素形态配比对土壤pH值的影响第36-37页
    3.4 氮素形态配比对罗汉果茎粗的影响第37-38页
    3.5 氮素形态配比对罗汉果产量与品质的影响第38-46页
        3.5.1 氮素形态配比对罗汉果产量影响第38-39页
        3.5.2 氮素形态配比对罗汉果鲜重与干重的影响第39-41页
        3.5.3 氮素形态配比对罗汉果中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第41-43页
        3.5.4 氮素形态配比对罗汉果中皂苷V含量的影响第43-46页
4 讨论第46-51页
    4.1 氮素形态配比对罗汉果生理指标影响探讨第46-49页
        4.1.1 氮素形态对罗汉果叶片中N、P、K含量影响第46页
        4.1.2 氮素形态对罗汉果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第46-47页
        4.1.3 氮素形态对叶片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第47-48页
        4.1.4 氮素形态对罗汉果叶片中硝态氮含量的影响第48页
        4.1.5 氮素形态对罗汉果叶片中酶的影响第48-49页
    4.2 氮素形态配比对土壤养分影响第49-50页
    4.3 氮素形态配比对罗汉果产量与品质的影响第50-51页
5 结论第51-53页
6 存在问题第53-54页
致谢第54-55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情况第55-56页
参考文献第56-61页

论文共6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适合与红麻间作的大豆品种筛选及间作模式初步研究
下一篇:转SoSUT5基因甘蔗T1代的功能验证及生理生化特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