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缩写、符号说明 | 第8-9页 |
1 前言 | 第9-18页 |
1.1 罗汉果研究进展 | 第9-14页 |
1.1.1 罗汉果生物学特性,地理分布及分类 | 第9-10页 |
1.1.2 罗汉果组培苗技术发展 | 第10-11页 |
1.1.3 罗汉果栽培学发展研究 | 第11-13页 |
1.1.4 罗汉果化学成分与药理发展及应用研究 | 第13-14页 |
1.2 氮素形态对植物生长与生理影响 | 第14-17页 |
1.2.1 植物对氮素形态吸收与利用 | 第14-15页 |
1.2.2 氮素形态对作物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 第15-16页 |
1.2.3 氮素形态对作物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 第16-17页 |
1.3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7-18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8-21页 |
2.1 试验材料与试验设计 | 第18页 |
2.1.1 试验材料 | 第18页 |
2.1.2 试验设计 | 第18页 |
2.2 试验内容与方法 | 第18-21页 |
2.2.1 罗汉果生理指标测定与方法 | 第18-19页 |
2.2.2 土壤指标的测定与方法 | 第19页 |
2.2.3 罗汉果农艺性状指标的测定与方法 | 第19页 |
2.2.4 罗汉果产量与品质指标的测定与方法 | 第19-20页 |
2.2.5 统计分析 | 第20-21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1-46页 |
3.1 氮素形态配比对罗汉果叶片相关生理指标的影响 | 第21-29页 |
3.1.1 氮素形态配比对罗汉果叶片全氮含量的影响 | 第21-22页 |
3.1.2 氮素形态配比对罗汉果叶片P含量的影响 | 第22-23页 |
3.1.3 氮素形态配比对罗汉果叶片K含量的影响 | 第23-24页 |
3.1.4 氮素形态配比对罗汉果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第24-26页 |
3.1.5 氮素形态配比对罗汉果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 第26-27页 |
3.1.6 氮素形态配比对罗汉果叶片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 第27-28页 |
3.1.7 氮素形态配比对罗汉果叶片硝态氮含量影响 | 第28-29页 |
3.2 氮素形态配比对罗汉果叶片中酶的影响 | 第29-32页 |
3.2.1 氮素形态配比对罗汉果叶片中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影响 | 第29-30页 |
3.2.2 氮素形态配比对罗汉果叶片中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 | 第30-31页 |
3.2.3 氮素形态配比对罗汉果叶片中硝酸还原酶活性的影响 | 第31-32页 |
3.3 氮素形态配比对土壤指标影响 | 第32-37页 |
3.3.1 氮素形态配比对土壤碱解氮含量影响 | 第32-33页 |
3.3.2 氮素形态配比对土壤速效磷含量影响 | 第33-34页 |
3.3.3 氮素形态配比对土壤速效钾含量影响 | 第34-35页 |
3.3.4 氮素形态配比对土壤有机质含量影响 | 第35-36页 |
3.3.5 氮素形态配比对土壤pH值的影响 | 第36-37页 |
3.4 氮素形态配比对罗汉果茎粗的影响 | 第37-38页 |
3.5 氮素形态配比对罗汉果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 第38-46页 |
3.5.1 氮素形态配比对罗汉果产量影响 | 第38-39页 |
3.5.2 氮素形态配比对罗汉果鲜重与干重的影响 | 第39-41页 |
3.5.3 氮素形态配比对罗汉果中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 第41-43页 |
3.5.4 氮素形态配比对罗汉果中皂苷V含量的影响 | 第43-46页 |
4 讨论 | 第46-51页 |
4.1 氮素形态配比对罗汉果生理指标影响探讨 | 第46-49页 |
4.1.1 氮素形态对罗汉果叶片中N、P、K含量影响 | 第46页 |
4.1.2 氮素形态对罗汉果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第46-47页 |
4.1.3 氮素形态对叶片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 第47-48页 |
4.1.4 氮素形态对罗汉果叶片中硝态氮含量的影响 | 第48页 |
4.1.5 氮素形态对罗汉果叶片中酶的影响 | 第48-49页 |
4.2 氮素形态配比对土壤养分影响 | 第49-50页 |
4.3 氮素形态配比对罗汉果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 第50-51页 |
5 结论 | 第51-53页 |
6 存在问题 | 第53-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情况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