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1 前言 | 第11-19页 |
1.1 红麻的经济价值及生物学特性 | 第11-12页 |
1.2 大豆的经济价值及生物学特性 | 第12-14页 |
1.3 间套作种植方式的研究进展 | 第14-18页 |
1.3.1 国内外间套作种植方式研究进展 | 第14-15页 |
1.3.2 红麻间套作种植方式研究进展 | 第15-16页 |
1.3.3 大豆间套作种植方式研究进展 | 第16-18页 |
1.4 研究目的、意义及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1.4.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8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9-22页 |
2.1 试验材料 | 第19页 |
2.2 试验设计 | 第19-20页 |
2.3 大豆测定项目及方法 | 第20-21页 |
2.3.1 物候期记录 | 第20页 |
2.3.2 农艺性状测定 | 第20页 |
2.3.3 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值)测定 | 第20页 |
2.3.4 产量指标测定 | 第20-21页 |
2.4 红麻测定项目及方法 | 第21页 |
2.4.1 农艺性状测定 | 第21页 |
2.4.2 产量指标测定 | 第21页 |
2.5 土壤养分测定 | 第21页 |
2.5.1 土壤取样 | 第21页 |
2.5.2 土壤测定方法 | 第21页 |
2.6 统计分析 | 第21-22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2-50页 |
3.1 南宁试验田大豆品种筛选及间作模式研究 | 第22-44页 |
3.1.1 不同大豆品种的生育期调查 | 第22页 |
3.1.2 间作对大豆农艺性状及功能叶性状的影响 | 第22-31页 |
3.1.3 对大豆品种不同部位的干物质积累影响 | 第31-36页 |
3.1.4 红麻大豆间作对不同大豆品种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 第36-37页 |
3.1.5 间作对红麻农艺性状及产量性状的影响 | 第37-42页 |
3.1.6 间作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 第42-44页 |
3.2 河池试验田间作模式研究 | 第44-50页 |
3.2.1 不同间作模式对大豆植株和产量性状的影响 | 第44-45页 |
3.2.2 不同间作模式对红麻植株和产量性状的影响 | 第45-46页 |
3.2.3 不同间作模式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 第46-50页 |
4 讨论 | 第50-54页 |
4.1 不同间作模式对大豆植株农艺性状的影响 | 第50-51页 |
4.2 不同间作模式对大豆干物质积累量和产量的影响 | 第51-52页 |
4.3 不同间作模式对红麻农艺性状和产量影响 | 第52页 |
4.4 不同间作模式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 第52-54页 |
5 结论 | 第54-55页 |
6 创新点 | 第55-56页 |
7 问题和展望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