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论文--动物医学(兽医学)论文--兽医基础科学论文--家畜微生物学(兽医病原微生物学)论文--霉形体(支原体)论文

牛支原体08M株突变体文库的构建及鉴定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第一章 引言第11-24页
    1.1 牛支原体的致病机理研究进展第11-21页
        1.1.1 牛支原体概述及生物学特性第11-12页
        1.1.2 膜表面抗原高频率变异第12-13页
        1.1.3 黏附宿主细胞第13-16页
        1.1.4 入侵宿主细胞第16-17页
        1.1.5 形成生物膜第17-18页
        1.1.6 规避吞噬细胞吞噬作用第18页
        1.1.7 与宿主竞争代谢底物第18-19页
        1.1.8 与其他致病微生物的协同感染第19页
        1.1.9 调节宿主免疫应答第19-21页
    1.2 牛支原体遗传操作技术第21-22页
        1.2.1 转座子突变技术第21-22页
        1.2.2 牛支原体的自我复制型质粒第22页
    1.3 本实验的研究目的及意义第22-24页
第二章 牛支原体08M株突变体文库的构建第24-30页
    2.1 实验材料第24-25页
        2.1.1 菌株及质粒载体第24页
        2.1.2 主要材料及试剂第24页
        2.1.3 主要溶液的配制第24页
        2.1.4 培养基的配制第24页
        2.1.5 主要仪器第24-25页
    2.2 试验方法第25-26页
        2.2.1 08 M株对Gm的MIC测定第25页
        2.2.2 电转化实验第25-26页
        2.2.3 PCR鉴定第26页
        2.2.4 转座子插入稳定性检测第26页
    2.3 实验结果第26-28页
        2.3.1 08 M株对Gm的MIC测定结果第26-27页
        2.3.2 电转化实验结果第27页
        2.3.3 PCR鉴定及稳定性检测结果第27-28页
    2.4 讨论第28-30页
第三章 突变株的Southern-blot鉴定第30-39页
    3.1 实验材料第30-31页
        3.1.1 主要试剂第30页
        3.1.2 主要仪器第30页
        3.1.3 主要溶液的配制第30-31页
    3.2 实验方法第31-34页
        3.2.1 08 M突变株及野生型基因组DNA的提取第31页
        3.2.2 探针的制备、纯化及标记效率检测第31页
        3.2.3 突变株DNA双酶切及电泳第31-32页
        3.2.4 转膜与DNA固定第32-33页
        3.2.5 杂交及免疫检测第33-34页
    3.3 实验结果第34-37页
        3.3.1 08 M突变株及野生型基因组DNA的提取结果第34-35页
        3.3.2 探针的制备、纯化及标记效率检测结果第35页
        3.3.3 突变株DNA双酶切及电泳结果第35-36页
        3.3.4 转膜与DNA固定结果第36-37页
        3.3.5 杂交及免疫检测结果第37页
    3.4 讨论第37-39页
第四章 毒力基因突变株的初步筛选第39-45页
    4.1 实验材料第39页
        4.1.1 主要试剂第39页
        4.1.2 主要仪器第39页
    4.2 实验方法第39-41页
        4.2.1 引物的设计合成与鉴定第39-41页
        4.2.2 样品的处理第41页
        4.2.3 大海捞针筛选法第41页
    4.3 实验结果第41-44页
        4.3.1 引物的设计、合成与鉴定结果第41-43页
        4.3.2 筛选结果第43-44页
    4.4 讨论第44-45页
第五章 全文结论第45-46页
参考文献第46-52页
致谢第52-53页
作者简历第53页

论文共5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标记型PRRSV病毒样颗粒的制备与鉴定
下一篇:猪源microRNA-1307抑制口蹄疫病毒复制的分子机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