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金属学与金属工艺论文--焊接、金属切割及金属粘接论文--钎焊论文

多场耦合条件下SnAgCu/Cu无铅焊点界面化合物生长行为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1章 绪论第9-19页
    1.1 课题背景第9-11页
        1.1.1 电子组装与封装技术简介第9-10页
        1.1.2 钎焊技术地位及作用第10-11页
        1.1.3 可靠性问题是电子产品首要问题第11页
    1.2 电子封装用无铅钎料第11-13页
        1.2.1 无铅钎料要求第11页
        1.2.2 常用无铅钎料第11-12页
        1.2.3 Sn AgCu系合金及研究动态第12-13页
    1.3 界面化合物研究现状第13-17页
        1.3.1 界面化合物对焊点可靠性影响第13-15页
        1.3.2 国内外界面化合物研究现状第15-16页
        1.3.3 界面化合物研究存在的问题第16-17页
    1.4 主要研究内容第17-19页
第2章 实验方法及过程第19-25页
    2.1 实验方法第19-20页
        2.1.1 钎焊焊点的制备第19页
        2.1.2 钎焊焊点显微组织观察第19页
        2.1.3 界面IMC厚度测量第19-20页
    2.2 多场耦合实验装置第20-23页
        2.2.1 多场耦合热循环装置简介第20-21页
        2.2.2 应力加载装置第21页
        2.2.3 加热温控装置第21-22页
        2.2.4 电流控制装置及磁场装置第22-23页
    2.3 热循环温度曲线第23页
    2.4 焊点剪切强度测试第23-25页
第3章 钎焊时间对SnAgCu/Cu钎焊接头界面化合物的影响第25-35页
    3.1 序言第25页
    3.2 实验条件第25页
    3.3 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第25-34页
        3.3.1 钎焊时间对接头显微结构及IMC厚度的影响第25-29页
        3.3.2 不同钎焊时间下接头界面化合物生长形貌变化第29-30页
        3.3.3 不同钎焊时间下接头的粗糙度及钎料内部显微组织变化第30-33页
        3.3.4 钎焊时间对接头抗剪切强度影响第33-34页
    3.4 本章小结第34-35页
第4章 热循环周次对多场耦合条件下SnAgCu/Cu界面金属间化合物生长行为影响第35-49页
    4.1 序言第35-36页
    4.2 实验方法第36页
        4.2.1 准原位刻痕夹具第36页
        4.2.2 实验条件第36页
    4.3 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第36-47页
        4.3.1 Sn3.0Ag0.5Cu/Cu接头的初始显微结构第36-37页
        4.3.2 非原位与准原位下钎焊接头界面化合物生长厚度及显微结构变化第37-41页
        4.3.3 准原位观察下钎焊接头界面化合物及单个扇贝状的生长变化规律第41-45页
        4.3.4 热循环周次对试样抗剪切强度影响第45-47页
    4.4 本章小结第47-49页
第5章 低电流密度下热循环周次对Sn Ag Cu/Cu界面化合物生长行为影响第49-58页
    5.1 序言第49-50页
    5.2 实验条件第50页
    5.3 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第50-57页
        5.3.1 低电流密度下热循环周次对多场耦合条件下界面化合物厚度影响第50-53页
        5.3.2 电流方向对不同热循环周次下界面化合物厚度影响第53-57页
    5.4 本章小结第57-58页
第6章 结论第58-60页
参考文献第60-66页
致谢第66-67页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第67页

论文共6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考虑结合面影响的专用插床动态特性分析与优化
下一篇:基于VERICUT的蜗杆砂轮齿形修整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