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20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3-14页 |
1.1.1 课题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1.1.2 课题来源及其研究意义 | 第14页 |
1.2 机床结合面简介 | 第14-15页 |
1.2.1 结合面的定义与种类 | 第14-15页 |
1.2.2 结合面动态特性的影响因素 | 第15页 |
1.3 机床动态特性分析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与结构 | 第18-19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8页 |
1.4.2 本文结构 | 第18-19页 |
1.5 本章小结 | 第19-20页 |
第2章 螺栓固定结合面的动力学建模及其影响因素 | 第20-32页 |
2.1 螺栓固定结合面动力学模型 | 第20-23页 |
2.1.1 虚拟介质层的基本理论 | 第20-21页 |
2.1.2 虚拟介质层的参数识别 | 第21-23页 |
2.2 基于虚拟介质层的螺栓固定结合面的有限元分析 | 第23-27页 |
2.2.1 螺栓扭矩与轴力的转换 | 第23-24页 |
2.2.2 螺栓固定结合面模型 | 第24-25页 |
2.2.3 虚拟介质层材料参数的计算 | 第25-26页 |
2.2.4 有限元分析前处理 | 第26-27页 |
2.3 螺栓固定结合面特性的影响因素 | 第27-31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3章 BB5050专用插床整机有限元模态分析 | 第32-47页 |
3.1 模态分析的理论基础 | 第32-34页 |
3.2 机床整机的CAD建模 | 第34-35页 |
3.3 不考虑结合面特性的整机有限元模态分析 | 第35-38页 |
3.3.1 建立有限元模型 | 第35页 |
3.3.2 施加边界条件及设置相应选项 | 第35-36页 |
3.3.3 结果处理及分析 | 第36-38页 |
3.4 考虑结合面特性的整机有限元模态分析 | 第38-42页 |
3.4.1 结合面的处理 | 第38-39页 |
3.4.2 整机模态分析结果处理与分析 | 第39-42页 |
3.5 谐响应分析 | 第42-46页 |
3.5.1 谐响应分析理论基础 | 第42-43页 |
3.5.2 插床整机的谐响应分析 | 第43-46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4章 BB5050专用插床动态特性试验及结果分析 | 第47-56页 |
4.1 试验模态分析基本理论 | 第47-49页 |
4.2 试验模态分析的测试系统 | 第49-52页 |
4.3 模态分析的测试过程 | 第52-54页 |
4.3.1 测试实验的基本步骤及相关参数的设置 | 第52-53页 |
4.3.2 测试实验的注意事项 | 第53-54页 |
4.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54-55页 |
4.4.1 模态试验结果 | 第54页 |
4.4.2 有限元分析结果的验证 | 第54-55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5章 专用插床关键部件的动态特性分析及结构优化 | 第56-72页 |
5.1 结构优化设计概述 | 第56-58页 |
5.1.1 结构优化理论 | 第56-57页 |
5.1.2 AWE优化方法及优化工具 | 第57-58页 |
5.2 立柱-底座结构的有限元分析 | 第58-61页 |
5.2.1 立柱-底座结构的静力学分析 | 第58-60页 |
5.2.2 立柱-底座结构的模态分析 | 第60-61页 |
5.3 立柱-底座结构改进 | 第61-64页 |
5.4 立柱-底座结构的尺寸优化 | 第64-68页 |
5.4.1 立柱-底座参数化模型的建立 | 第64-65页 |
5.4.2 立柱-底座结构优化结果分析 | 第65-67页 |
5.4.3 优化前后结果对比分析 | 第67-68页 |
5.5 结构优化后的动态性能 | 第68-71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总结与展望 | 第72-74页 |
本文总结 | 第72页 |
研究展望 | 第72-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8-79页 |
致谢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