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绪论 | 第9-17页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9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5页 |
(一)国内外主流观点 | 第11-13页 |
(二)国内外非主流观点 | 第13-15页 |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5-17页 |
(一)研究内容 | 第15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第一章 产业政策与反垄断法的相关概念辨析和位阶、价值之争 | 第17-27页 |
一、产业政策、反垄断法等相关概念的辨析与界定 | 第17-21页 |
(一)产业政策、产业政策法等相关概念辨析与界定 | 第17-19页 |
(二)反垄断法、竞争政策等相关概念辨析与界定 | 第19-21页 |
二、位阶之争 | 第21-23页 |
三、立法价值取向之争 | 第23-27页 |
(一)经济效率与社会公平之争 | 第23-25页 |
(二)自由公平与公共利益、国家利益之争 | 第25-27页 |
第二章 域外反垄断法在产业政策下的协调与完善经验 | 第27-60页 |
一、美国 | 第27-31页 |
(一)适用除外制度 | 第27-29页 |
(二)企业合并控制制度 | 第29-30页 |
(三)居于核心地位的反垄断法对产业政策的妥协 | 第30-31页 |
二、德国 | 第31-34页 |
(一)适用除外制度 | 第31-32页 |
(二)卡特尔豁免制度 | 第32页 |
(三)企业合并控制制度 | 第32-33页 |
(四)经济部长特许制度 | 第33-34页 |
(五)反垄断法为核心下较强的政府干预性 | 第34页 |
三、欧洲共同体/欧盟 | 第34-37页 |
(一)适用除外制度 | 第34-35页 |
(二)卡特尔豁免制度 | 第35页 |
(三)企业合并控制制度 | 第35-37页 |
(四)反垄断法为核心兼顾产业政策 | 第37页 |
四、日本 | 第37-42页 |
(一)适用除外制度 | 第37-41页 |
(二)企业合并控制制度 | 第41-42页 |
(三)反垄断法为主兼顾强力的产业政策 | 第42页 |
五、韩国 | 第42-45页 |
(一)适用除外制度 | 第42-43页 |
(二)卡特尔豁免制度 | 第43-44页 |
(三)企业合并控制制度 | 第44-45页 |
(四)反垄断法对产业政策的支持与妥协 | 第45页 |
六、反垄断法在产业政策下完善的域外模式总结与我国本土模式的分析 | 第45-58页 |
(一)以反垄断法为核心的西方模式 | 第45-51页 |
(二)以反垄断法为主的东亚模式 | 第51-58页 |
七、总结 | 第58-60页 |
第三章 反垄断法与工业化水平的强相关性 | 第60-83页 |
一、工业化前后发达国家反垄断法的确立与发展 | 第60-65页 |
(一)美国的工业化与反垄断法的确立与发展 | 第60-61页 |
(二)德国的工业化与其反垄断法的发展 | 第61-62页 |
(三)英国的工业化与其反垄断法的发展 | 第62-63页 |
(四)工业化法国与其反垄断法建设 | 第63-64页 |
(五)工业化日本与其反垄断法的发展 | 第64-65页 |
(六)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 第65页 |
二、发展中国家落后的工业化与效果不佳的反垄断法 | 第65-69页 |
(一)工业化水平落后的印度拖累了反垄断法的实施 | 第65-66页 |
(二)未完成工业化巴西的反垄断法实施历程 | 第66-68页 |
(三)落后的工业化水平导致反垄断法实施效果不佳 | 第68-69页 |
三、我国的工业化水平 | 第69-81页 |
(一)我国工业化水平的测度 | 第69-80页 |
(二)我国不均衡的低工业化水平与反垄断立法 | 第80-81页 |
四、工业化水平与反垄断法之间的关系 | 第81-83页 |
第四章 我国产业政策视角下反垄断法完善建议与措施 | 第83-98页 |
一、反垄断法在产业政策下的原则的确立 | 第83-84页 |
二、反垄断法立法价值目标的再调整 | 第84-86页 |
三、对公有制经济、国有企业适用的专门条文或专门法的设立 | 第86-87页 |
四、反垄断法域外经验的吸收与本土化建设 | 第87-95页 |
五、反垄断执法机构与队伍的专业化与体系化建设 | 第95-98页 |
结语 | 第98-100页 |
致谢 | 第100-101页 |
参考文献 | 第101-10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10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