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心理学论文--心理过程与心理状态论文--情绪与情感论文

自我抽离与自我沉浸对大学生愤怒情绪的影响研究

摘要第2-3页
abstract第3页
第1章 文献综述第6-14页
    1.1 自我抽离与自我沉浸第6-9页
        1.1.1 概念与辨析第6-7页
        1.1.2 理论模型第7页
        1.1.3 研究方法第7页
        1.1.4 自我抽离/沉浸对情绪的影响第7-9页
    1.2 愤怒第9-11页
        1.2.1 愤怒的定义第9页
        1.2.2 愤怒的维度结构第9-10页
        1.2.3 愤怒的理论第10页
        1.2.4 愤怒情绪对身心健康的影响第10-11页
    1.3 特质愤怒第11页
    1.4 愤怒与攻击性第11-12页
    1.5 愤怒情绪的干预第12-14页
第2章 引言第14-18页
    2.1 问题提出第14-15页
    2.2 研究设计第15-16页
        2.2.1 现实意义第15页
        2.2.2 理论意义第15-16页
    2.3 研究设计第16-18页
        2.3.1 研究目的第16页
        2.3.2 研究设计第16页
        2.3.3 研究假设第16-18页
第3章 实验研究:自我抽离与自我沉浸在回忆负性事件时对情绪的影响第18-43页
    3.1 预实验第18-20页
        3.1.1 实验目的第18页
        3.1.2 实验设计第18页
        3.1.3 实验材料第18-19页
        3.1.4 实验结果第19-20页
    3.2 实验一:两种回忆视角对被试情绪和内隐攻击水平的影响第20-29页
        3.2.1 实验目的第20页
        3.2.2 实验被试第20页
        3.2.3 实验设计第20页
        3.2.4 实验材料第20-22页
        3.2.5 实验程序第22-24页
        3.2.6 实验结果第24-27页
        3.2.7 实验讨论第27-28页
        3.2.8 结论第28-29页
    3.3 实验二:自我抽离对高特质愤怒被试负性情绪和内隐攻击水平的影响第29-36页
        3.3.1 实验目的第29页
        3.3.2 实验被试第29页
        3.3.3 实验设计第29页
        3.3.4 实验材料第29-30页
        3.3.5 实验程序第30-31页
        3.3.6 实验结果第31-34页
        3.3.7 实验讨论第34-35页
        3.3.8 结论第35-36页
    3.4 实验三:自我沉浸对低特质愤怒被试负性情绪及内隐攻击水平的影响第36-43页
        3.4.1 实验目的第36页
        3.4.2 实验被试第36页
        3.4.3 实验设计第36页
        3.4.4 实验材料第36-37页
        3.4.5 实验程序第37-38页
        3.4.6 实验结果第38-41页
        3.4.7 实验讨论第41-42页
        3.4.8 结论第42-43页
第4章 总研究讨论第43-45页
    4.1 自我抽离与自我沉浸在回忆负性事件中的作用第43-44页
    4.2 自我抽离与自我沉浸的实验方法探究第44-45页
第5章 结论与展望第45-46页
    5.1 研究结论第45页
    5.2 研究的创新点第45页
    5.3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第45-46页
参考文献第46-49页
附录A 正性负性情绪量表第49-50页
附录B TAS特质愤怒量表第50-51页
致谢第51-52页
附件第52-53页

论文共5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父母教养方式对中学生抑郁的影响--以中学生完美主义和反刍思维为中介
下一篇:知识治理机制对知识共享敌意的影响:感知个体知识所有权与人际信任的中介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