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客运枢纽客流疏散能力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4页 |
1.1 研究背景及目的意义 | 第9-1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2-14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3-14页 |
第二章 铁路客运综合交通枢纽概论 | 第14-23页 |
2.1 铁路客运综合交通枢纽概述 | 第14-16页 |
2.1.1 铁路客运综合交通枢纽的定义 | 第14页 |
2.1.2 铁路客运综合交通枢纽的功能 | 第14-15页 |
2.1.3 铁路客运综合交通枢纽的系统特性 | 第15-16页 |
2.2 铁路客运枢纽客流疏散概述 | 第16-19页 |
2.2.1 铁路客运枢纽客流疏散流线 | 第16-17页 |
2.2.2 铁路客运枢纽客流疏散特性 | 第17-18页 |
2.2.3 铁路客运枢纽客流疏散影响因素 | 第18页 |
2.2.4 铁路客运枢纽客流疏散交通方式 | 第18-19页 |
2.3 客流疏散方式选择影响因素分析 | 第19-22页 |
2.3.1 理论基础 | 第19-20页 |
2.3.2 影响居民选择疏散方式的宏观因素 | 第20页 |
2.3.3 影响居民选择疏散方式的微观因素 | 第20-22页 |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第三章 旅客疏散方式选择模型 | 第23-33页 |
3.1 疏散方式分担率概述 | 第23页 |
3.2 集计与非集计模型 | 第23-26页 |
3.2.1 集计模型 | 第23-24页 |
3.2.2 非集计模型 | 第24-26页 |
3.2.3 随机效用理论 | 第26页 |
3.3 多项Logit模型 | 第26-31页 |
3.3.1 Logit模型 | 第26-27页 |
3.3.2 MNL模型的求解 | 第27-31页 |
3.4 非集计模型的集计化 | 第31-32页 |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四章 铁路客运枢纽与各疏散方式的衔接 | 第33-40页 |
4.1 铁路与轨道交通的布局衔接 | 第33-35页 |
4.1.1 车站布局模式 | 第33-34页 |
4.1.2 铁路与轨道交通的换乘形式 | 第34-35页 |
4.2 铁路与常规公交的布局衔接 | 第35-36页 |
4.2.1 布局模式 | 第35-36页 |
4.2.2 衔接方式 | 第36页 |
4.3 铁路与出租车、私家车的换乘衔接 | 第36-37页 |
4.3.1 出租车场站布局衔接 | 第36-37页 |
4.3.2 与私家车的换乘衔接 | 第37页 |
4.4 站前广场与城市道路连接形式及流线组织 | 第37-39页 |
4.4.1 站前广场与城市道路的连接形式 | 第37-39页 |
4.4.2 旅客流线组织 | 第39页 |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五章 铁路客运枢纽客流疏散能力 | 第40-51页 |
5.1 铁路出站旅客计算 | 第40-41页 |
5.2 枢纽内不同疏散方式的疏散能力 | 第41-43页 |
5.2.1 轨道交通的疏散能力 | 第41-42页 |
5.2.2 常规公交的疏散能力 | 第42-43页 |
5.2.3 出租车、私家车的疏散能力 | 第43页 |
5.3 疏散能力的匹配 | 第43-50页 |
5.3.1 轨道交通的疏散能力匹配 | 第43-44页 |
5.3.2 常规公交的疏散能力匹配 | 第44-47页 |
5.3.3 出租车的疏散能力匹配 | 第47-50页 |
5.3.4 私家车的疏散能力匹配 | 第50页 |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六章 大连北站客流疏散研究 | 第51-61页 |
6.1 大连北站概述 | 第51-52页 |
6.1.1 北站简介 | 第51页 |
6.1.2 空间格局 | 第51-52页 |
6.2 大连北站与各疏散方式的衔接 | 第52-54页 |
6.2.1 疏散方式 | 第52-53页 |
6.2.2 疏散流线 | 第53-54页 |
6.3 大连北站客流分担预测 | 第54-57页 |
6.4 大连北站各疏散方式能力匹配 | 第57-60页 |
6.4.1 与轨道交通的能力匹配 | 第57页 |
6.4.2 与常规公交的能力匹配 | 第57-58页 |
6.4.3 与出租车的能力匹配 | 第58-60页 |
6.4.4 与私家车的能力匹配 | 第60页 |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1-62页 |
7.1 论文总结 | 第61页 |
7.2 不足与展望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附录A 调查问卷 | 第65-66页 |
附录B MNL数据处理表(部分) | 第66页 |